要聞

社會偏見酸言多 收養家庭盼以關心代替好奇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翻攝網路

記者蒲孝如/台北報導

「這小孩好可憐,你們真是有愛心」、「孩子以後回去找他親生的爸媽,你不就白養了」、「不能生就算了,幹嘛收養孩子自找麻煩」根據調查,國內有高達6成6的收養家庭表示曾聽過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言語,其中以這三句話是最令人感到不友善的前三名,顯見目前的台灣社會仍有嚴重錯誤價值觀,習慣將養育孩子視為投資,將收養簡化成善行。

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今年首次和兒福聯盟基金會,針對222戶收養家庭進行「不友善收養家庭語言」調查。兒福聯盟社工處處長白麗芳表示,回收的問卷結果顯示,許多人把收養意義簡化成施捨或同情,認為被收養的孩子是救助對象,而不是一份親子關係的誕生。她認為,收養也是組成家庭的一種方式,並能讓孩子重新找回愛和家庭的溫暖,期望社會大眾能以問候代替擔心、關心取代好奇。

「收養孩子不是一個悲情的過程,因為收養了女兒,讓我們的家庭更完整」因為喜歡小孩而領養女兒的蕭爸爸蕭媽媽,分別在兒子7歲和14歲時,透過兒福領養了1歲2個月遭棄養的女兒,蕭爸爸笑著說「以前兒子都黏媽媽不公平,現在女兒出門前都會擁抱他,非常貼心。」

蕭爸爸希望想關心收養家庭的外界,就是以平常心待之,或者可用正向語言「你們能成為一家人,好幸福喔!」來真正同理。蕭爸爸也說,有些收養的兒童,或許膚色、外型與收養家庭不同,但其實養久了,氣質都一樣,若要關心,也要留意孩子是否就在大人身邊,用的話語希望不要影響到孩子。

蕭太太也說,收養孩子並不是不可告人的事,他們在女兒兩歲半時就告訴她是被領養的事實,還帶著她來了一趟身世之旅,從當初被放置的地點、報案的警察局、治療的醫院及寄養家庭,一站站帶著她去看,現在女兒已經10歲半就讀國小四年級,從沒有因為收養身份而自卑,反而覺得自己「很特別」,大方跟同學分享她的生命故事。

為了避免言語傷害收養家庭,兒盟和北市收出養資源中心也提倡「收養友善語言」運動,希望大家「以問候代替擔心」、「以關心代替好奇」、「尊重孩子,避免傷害」、「支持全家,信心加倍」,給予收養家庭更多正向言語支持和同理關懷。兒盟今年也與北市社會局合作舉辦第二屆收出養微影展,邀請民眾觀賞,相關活動訊息可上兒福官網查詢http://www.children.org.tw/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投稿請寄:
[email protected]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