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聞

寡母獨子的曾獻瑩做對這件事,婆媳關係融洽又和樂!

[adrotate banner="32"]

請點擊收聽精彩訪談內容(佳音電台專訪):

 

每逢農曆年期間,除了腰圍增生的困擾,還有一個更難解決的就是婆媳問題隱隱浮現。甚至不少媳婦一想到要和婆婆還有婆家親人長時間相處,就想扶額:飲食習慣、祭祀文化,小孩的教養方式,以及婆家親友突然扔過來的各種尷尬問題,令作媳婦的從頭痛到胃,也令作先生的深感受苦受難。

有人笑說,鈔票拿出來就可以安「太歲母后」跟安「太座大人」;但,金錢或許能夠換來一時的安靜,真能解決長期暗流的各種問題嗎?就能讓婆媳關係真的和睦相處、變好嗎?針對千古難題之一的「婆媳問題」,身為寡母獨子、上有姊姊下有妹妹,曾獻瑩提出了令人驚奇的解決之道。

曾獻瑩是愛傳協會秘書長,長期推動家庭主流化以及愛之語教育,4歲喪父的他一路苦讀考上台大,畢業後就進入台積電工作,還得過優秀工程師獎。既是寡母的心上驕兒,也是故鄉第一個考上台大的家族之光。想當然爾,作這家人的媳婦不是簡單的事。

然而,曾獻瑩想出妙招,讓太太跟媽媽、姊妹都處得非常好,他是怎麼作到的?日前,佳音電台訪問了曾獻瑩,公開了他讓母親與妻子相處融洽的密技,祝福作丈夫和妻子的,不論在婆家或娘家,都能過個幸福開心的農曆年。
報導文末,可以收聽精彩廣播節目訪談內容

問:婆媳問題很不容易,但又確實有解決之道,您是家中獨子,媽媽又是早年喪夫的寡母,您怎麼處理婆媳關係呢?

曾:我在婚前跟當時還是女友的太太,一起去上了台北真理堂10堂的「迦拿婚姻」課程,因為上了課才能申請教會婚禮場地。課程中有一堂,就是專門探討婆媳關係。裡面有一句八字箴言,我永遠記得「直線溝通,交叉關懷」。

直線的意思是:誰的原生家庭、誰的原生長輩,就由誰去溝通;但若有什麼好事,例如送禮或關懷,就由另一方去做。我聽了就覺得:哇,這好特別,也很有道理!

老實說,這個原則也是由前人許多的婚姻血淚故事中淬煉出的精華,是非常珍貴的智慧。要實踐也必須練習,譬如說,要搞定「我的」媽媽,是誰要搞定?一定是我來搞定;又譬如,拿禮物回「我的」家,是由誰來送禮?一定是由我太太來送給我媽媽。

問:如果有與媽媽意見不合的地方,要由誰溝通?如何溝通?

曾:當自己的家庭與原生家庭發生意見不同,或是有需要溝通的事情的時候,不能推給對方處理,反而要鼓起勇氣自己來面對,而且描述的方式是「所以,我覺得」、「所以,我認為」,讓父母清楚:這個決定拍板定案的人,是我的兒子。千萬不要由自己出來溝通但講的卻是「所以,她覺得」、「她說」,這樣就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了,而且可能還會造成更多的誤會。

因為事實上,無論如何,長輩對於自己的親生子女的寬容度一定大於孩子的另一半,關係的恢復也比較快速,更重要的是不會記恨,事情過了就過了。然而如果是婆婆跟媳婦的衝突,產生的傷害就會很難處理,也不容易隨時間淡化。

婆媳之間的關係,先生要負大半的責任。婚姻當中一定有很多重大決定,關於孩子的、金錢的、工作的、住哪裏等等,媽媽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也會出現猜疑口氣:「這是不是你太太出的主意?」這時候先生的回答一定要聰明有智慧:「我們有討論過,但最後是我做的決定,這是我的主意。」

問:有些先生夾在婆媳中間,真的很為難。尤其媽媽年紀大,也會擔心老人家生氣傷身,這時候要怎麼取捨?

曾:倘若先生因為被夾在婆媳中間感到難為,索性把責任一推:「是太太說的」……那往後的日子恐怕只會更加困難喔!因此,只要會造成婆媳關係緊張的事,做先生的一定要自己去扛起來,另一方面,如果是太太家的事,太太也必須勇敢面對,而且要幫先生說好話,時不時美言幾句,這樣家庭才會幸福,不是都由先生承擔。

以我和我教會弟兄的經驗來說,這麼做確實會經歷一段跟媽媽的緊張時刻,但真的是過了就好了,不用擔心,因為這些緊張都只是暫時的,通常媽媽對兒子是不會計較的,再怎麼樣還是自己的兒子,還是疼愛。

問:現在孩子少,現在的家庭常會出現到底要不要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問題,您怎麼看?

曾:聖經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意思是,當兩個人結婚之後成立一個家庭,就是獨立的家庭,獨立的單位了。跟原來的原生家庭可以關係好,可是獨立的家庭必須獨立的運作、獨立的決定、獨立的自給自足等等。

這個教導給我們家很不一樣的認知,讓我開始思考,成家之後的思維,不應該再靠原來家庭的支援,很多決定必須由自己做。因此,我們也學會設立防火牆

所謂的防火牆是指,當原生家庭會給我們一些指導的時候,要先用第一個「直線溝通,交叉關懷」原則來應對,並設立界線,保護自己家庭能獨立運作的能力。

因此對於能否同住的問題,我們教會誠心的建議是,如果經濟和各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新婚第一年、第二年能和原生家庭分開住會更好。因為光夫妻間住在一起的狀況都必須花時間心力適應,此時再加上與公公婆婆的相處問題話,問題會更多、壓力會更大。以上的建議不是絕對的,也不要當成不能變準則,因為各家庭的狀況不同,但若可以的話,這樣做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好維護,也比較單純。

我們也常常聽見新婚夫妻與公婆同住一個屋簷下,當夫妻吵架時,公婆可能會公開或私下地責備媳婦:「她怎麼這樣對我兒子?我自己都沒對兒子這樣講過話耶?!」夫妻間原本正常的磨合,卻因旁人介入變得一團糟、火上加油,如果又這麼一來一往,那就不得了了,傷害性很大。

問:分開住後,要怎麼與原生家庭維持關係呢?

曾:這邊要特別注意,聖經裡面提到的是獨立,並非分離。對此,先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我認為就算分開住,還是要定期關心父母,尤其不要讓媽媽心中產生「失去兒子」的失落感。所以我每天設鬧鐘打電話回家跟媽媽聊天,只要鬧鐘響了,無論手上正在做什麼事情,就是暫停下來,打通電話回家請安。

有時候有話說,有時候沒什麼事,其實花3、5分鐘就好了,媽媽也會很開心。長輩退休了,其實每天如此3、5分鐘的聯絡,對他們來說很珍貴,像我媽媽就會等我電話。

結婚之後不是讓爸媽覺得失去了一個兒子或一個女兒,而是感覺這個孩子更懂事了,而且更孝順了。偶爾來個「助攻」,跟媽媽說:「今天好忙,但老婆叮嚀我一定要打回來問您安,不要讓您等。」所以說,這個愛的行動,感覺是你在照顧媽媽,其實更是拐到另一面去維護婆媳之間的關係。

同樣道理,女兒也是一樣,可以因此讓自己的爸媽更欣賞女婿。

問:剛結婚是婆媳的第一個衝突點,下一個衝突點通常就是孩子的教養了,您對此有什麼解方?

曾:我的孩子在周歲的時候,針對包尿布這件事,跟媽媽有些意見不同。媽媽覺得孩子夠大可以戒尿布了,但我們發現孩子還不懂得上廁所,反而造成孩子的緊張,以及父母要花更多時間收拾。「我就是這樣養你們長大的呀!」當媽媽此話一出,當兒子的該怎麼回應呢?

後來我跟我太太討論後覺得,孩子成長的時間不同,總有一天會戒尿布,什麼時間戒並不那麼重要。後來我們做了等待孩子的決定,那是誰跟我媽媽說呢?當然是我。要說這決定是誰做的呢?當然也是我。

我媽當下還是反對的,但在我的堅持之下,她最後用台語撂下一句:「好啦,你們要怎麼做,你家的事情,你們自己去決定!」但我終究是她兒子,她不會真的生我的氣。我的孩子也的確再一段時間之後,等時機到了,三天內就戒掉尿布,會找廁所了。

經過這些事情之後,我就發現,原本會爆發的衝突點卻因為有了直線溝通、交叉關懷,以及設立防火牆等原則,變得安全和緩許多,這些前人的血淚集結的智慧,真的很有用。

問:誠實是美德,為了彼此溝通順暢,要盡量將太太的反應傳遞給媽媽、將媽媽的話傳遞給太太知道?

曾:千萬不要。有時候老人家就是唸一唸,其實沒有什麼認真的意思,但若你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跟太太說掏心掏肺的說:「今天媽媽說……」這不會是在幫忙溝通,而是在阻擋溝通。我們因為跟太太或先生角色不同的關係,聽進去的感受不同、在意的點也會不一樣,誤會容易就此產生。

就算有事情必須跟太太或先生溝通,也不要把爸爸或媽媽的名號抬出來,而是要說話婉轉,不指名道姓,把議題具體拉回夫妻或者母子之間,不牽涉第三人。而這也是防火牆的另一種運用方式,婆婆的牢騷和太太的委屈,請到先生就停止,千萬不要互相傳話,或者述說對方的受傷或委屈。

問:還有一種延伸性的婆媳議題是,覺得對方花太多時間或金錢在關心對方自己的父母。

曾:這真的也是一個家庭會遇到的問題,「上次你給你媽六千塊,這次也給你媽六千塊,那我媽呢?」、「上次在你家,這次為什麼不能就在我家?」、「我們都找你爸去吃飯,多久沒有找我媽去吃飯了?」類似爭競的對話內容,一般的家庭並不陌生吧。

我常常跟我太太提到聖經上的一段話「孝敬父母,是家庭蒙福的管道」,倘若夫妻雙方都有這樣的信念基礎,彼此有個默契,知道不管是太太孝敬自己的爸媽,還是先生去孝敬自己的爸媽,對我們這個獨立的家都是好的,會因此蒙受上帝的祝福,也較不容易產生計較的心態,明白真理後,反而會因為可以蒙福而支持/幫助對方去孝敬父母。

父母不是累贅,是上帝要用來祝福我們的管道,那我們要不要得福?當然要啊!我在孝敬自己媽媽的時候,我太太知道這是在累積自己家庭的福分,共同蒙福。另一方面,我也會很支持太太去孝敬和體貼她的父母。夫妻彼此的心,會因此變得有空間和彈性,願意為對方調整,並給予有力的幫補和協助。

之前有一陣子,我太太的父母身體有些狀況,需要過夜照顧,我就跟她說:「孩子我來帶沒關係,妳就放心地回娘家吧!」那時候她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聽見我這麼說,會感到被支持而安心。那麼,當下一次我有需要的時候,我太太也會大方支持,就換我心得安慰了。因此,有共同的蒙福信念真的很重要,夫妻感情好,父母得安慰,孩子看在眼裡也能學習孝敬之道。像我每晚打電話給媽媽的時候,孩子都在看。我跟他們說:「之後也要這樣記得打電話回來喔!」

問:有些時候我們覺得是在對父母好,或者父母覺得是在對自己好,但反而傳遞不到、產生失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曾:這就是我正在推行的「愛之語」可以解決的問題了。人們能接收愛、感覺被愛的方式其實不大相同,也就是人們的「愛之語」不同,學者將愛之語分為五類,簡化版為:陪伴、稱讚、服務、禮物、擁抱。例如,有些人被擁抱的時候可以獲得滿滿的力量,但有些人不是很喜歡被抱、或者肢體接觸,反而是在被肯定和稱讚的時候,能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的力量。

我太太覺得我什麼時候最愛她?就是我拿吸塵器主動吸地板的時候。因為她很重視地板的清潔,當我為她的喜好服務的時候,她就會說:「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覺得你好愛我喔!」所以知道彼此愛的語言,就不會力氣花錯地方、投資錯誤,而且愛的存款可以提升的很快速。

很多先生並不知道太太的愛之語,這很可惜,而且會造成許多「我明明就對妳很好,為什麼妳沒感覺?」的沮喪,因為先生並非做在太太覺得被愛的事情上面,情意無法有效傳達。我早年就是受害者。

我剛結婚的時候,我太太常跟我抱怨:「你都不跟我講話!」我想,我哪裏不跟妳講話?我們每天都在講話啊?後來我才慢慢學到,太太所謂可以建立親密關係的「講話」,指的不是資訊的交換或事務性的內容,而是「分享對事情的看法,以及自己對事物的感覺」,這樣的分享確實不是一般男生所習慣的,但我們就是慢慢練習。如果能夠每天花上10、20分鐘,在睡前一段時間跟太太分享、彼此關懷,問一句「妳今天好嗎?」,其實對太太來講是足夠的。當太太覺得被先生的愛充滿了,就更有能力去愛公公婆婆。

對媽媽也要存款。我自己以前不懂得跟媽媽道愛,但有一天我決定要改變,就擁抱了媽媽,並跟她說我愛妳。她嚇了一跳,說:「好啦好啦,你不要這樣!」但我看得出來她很開心,所以之後我就常常擁抱她,她也越來越習慣和滿足於我的愛的表達。

愛之語能累積愛的存款,平時要避免提款,然而當家人之間有豐厚的愛的存款時,就算偶有關係緊張的時候,愛的存款被提領了一些些,也不會有太劇烈的影響。反之,如果平時就沒有什麼愛的存款,關係一旦發生摩擦,可能就會有透支和破產的危險。無論金錢或關係的破產,都很辛苦、令人難以承受。

因此愛之語的存款相當重要,它也是婆媳關係重要的樞紐。先生不僅要懂得媽媽的愛之語是什麼,也要知道太太的愛之語,才能平時常常兩邊存款、甚或替對方存款。

過年過節的禮物也很重要,特別是退休的長輩對金錢比較需要安全感,包個紅包是好的。這無關他們的錢夠不夠、或是有沒有退休金的問題,而是讓他們知道「孩子還關心我」、「有把我放在心上」,因此我和我太太在過年、母親節等,都會包紅包給我媽媽,金額不是重點,心意才是。

還有一種愛之語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禱告通常太太和婆婆的溝通比較是事務性質的,但如果可以創造一個禱告的平台,彼此在心靈上祝福對方,哪怕只是30秒或1分鐘,藉著上帝的大能,婆媳的心就能在靈裡深處連接起來,彼此疼惜。

例如,我有一個教會的弟兄,他讓媽媽和太太一起上我們小組的課程,一起參加家庭小組等,讓第三者來創建一個共處共學的平台。過程中,媳婦和婆婆不知不覺產生了共同的語言和信念,他的太太很訝異自己竟然可以跟婆婆有這麼深的交集。

交叉關懷也適用於禱告上。當我們去看媽媽、準備要回家時,我都會請媽媽來為我們禱告,媽媽也會因此覺得被尊榮。聰明的先生會懂得創造連結,讓媽媽有機會為太太禱告、也讓太太有機會為媽媽禱告,分享情況,彼此祝福。

這六種愛的語言要針對存款對象交叉使用、靈活運用,這幾年我也學到「愛的表達要及時」,當我們常常做出愛的表達時,家裡的氛圍就會不一樣,會溫暖很多。一旦彼此愛的存款足夠,就家和萬事興了!(張詠幗 / 整理報導)

收聽精彩訪談內容(佳音電台專訪):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