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聞

逾3成兒少無預警離家 兒盟呼籲家長多陪伴

[adrotate banner="32"]

家,不再是孩子的避風港嗎?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17年1-9月未滿18歲「離家出走」共有3,320人,近10年男女比例各占23.7%與76.3%;另外,有5.3%失蹤年齡在12歲以下,年齡最小者為7歲。

兒盟表示,經過近10年的離家個案發現, 離家兒少的家中,較缺乏可協助親職照顧、陪伴的成人,其中有36.2%來自單親家庭、5.2%是隔代教養家庭。兒福聯盟表示,兒少離家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猛爆型離家」、「復發型離家」、「預兆型離家」等。

第一種猛爆型離家的兒少,是在離家之後,家人、學校老師完全不清楚孩童離家原因;中心分析近10年574位的離家兒少,發現逾3成為無跡可尋的猛爆型離家,家人也表示孩子離家並沒有發現任何異狀、對可能去向也沒有頭緒。兒盟表示,在實務工作中,透過家長、孩子的敘述,發現「猛爆型離家」孩子在離家之前,已長期累積許多來自於想逃避沈重的課業和考試、挫折的人際關係、不服家長的管教等壓力,但家長並不知情。

第二種復發型離家的孩子,即使找了回來,還是會再離家。兒盟認為,這類孩童已習慣自由來去,有機會在回家索討金錢後又離家了。當孩子不見,父母只能循著孩子的通聯紀錄詢問消息、一次又一次到警察局報案,讓家長心力交瘁;孩子中也不乏為討生活,而從事車手、圍事、偷竊、陪酒等工作,陷入不法中。

第三種預兆型離家的學童,多為有離家的可能、未有經驗者;或是遲到早退、晚歸、未回家過夜、交友不慎、親子衝突等異狀,且有66%是女生。兒盟認為,針對此類型的孩子,若能適時力挽狂瀾,投入輔導資源、強化親情維繫,孩子不再離家的可能性就會增高。

兒盟呼籲家長,與孩子沒有衝突並不代表關係融洽,應多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與交友,但不要總是批評與責怪不要輕忽孩子在面對問題和壓力時的困難,認為這些都「沒什麼」;多觀察孩子的表情與態度,也能在孩子出現行為異常時,與學校輔導老師討論因應對策。

(謝以慈/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