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益生菌當真「腸」保健康?

[adrotate banner="32"]

農曆年節大魚大肉,年後難免因飲食不節制導致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等胃腸不適的症狀。根據購物網站統計,年假結束後2周促消化與新陳代謝類的保健食品如酵素、益生菌等業績,就較年前增加6.5成。

亞東藥學部藥師林明燊說明,益生菌最初被人類運用在食品的加工,例如:起司、優格的製造,直到19世紀末期,才被發現可能可以改善腹瀉、便秘等胃腸道的問題。近年來,益生菌甚至被運用在許多疾病的輔助治療或預防。

活菌方可發揮作用

目前被廣泛運用的菌株,主要分為嗜酸乳桿菌(俗稱乳酸菌;Lactobacil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a)以及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三大類,由於並非所有菌屬皆對人體有益,因此只有對人體有益的菌屬才會被歸類在益生菌,較常見菌種如雷特斯菌 (B. lactis)、龍根菌 (B. longum) 或凱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等。

林明燊表示,研究發現益生菌必需在活菌的狀況下,方可發揮作用,但這類菌種普遍不耐胃酸,口服後,很容易遭到胃酸破壞而變成死菌,影響作用。

服用過量 造成腹瀉或感染

根據研究顯示,不管在成年人、老人、嬰幼兒與懷孕婦女等族群,使用益生菌似乎是安全的,但在部分特定的族群(例如:胰臟炎、免疫不全等)仍有潛在安全上的疑慮。但益生菌畢竟是細菌的一種,並沒有完全零風險的保證,所以使用前,建議尋求相關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指示。

以乳酸菌為例,正常健康成年人的腸道每克的菌落形成單位大約含有一千至千萬個乳酸菌(103-107 CFU/g),目前相關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補充菌量大約每次補充數千萬至十億之間。若過多的益生菌量未必對身體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腹瀉或其他感染。

需冷藏或特定劑型來保護

由於益生菌相較於抗藥性致病菌顯得比較脆弱,正在做抗生素療法的病患在結束療程後再補充益生菌比較有效;如果抗生素療程較長,在服藥 2 小時後再行補充,益生菌較容易存活。

為確保益生菌能存活不被破壞,有些產品可能需要冷藏或是使用特定劑型來保護。因此,購買時應注意產品標示,並依照建議使用,例如:特殊保護的劑型,不適合磨粉使用,後續保存也應該依照指示儲藏。

後續保存宜避開高熱環境

由於益生菌不耐高溫,若是產品以熱封的方式包裝可能會影響益生菌的品質。同樣地,後續保存也應避開高熱的環境。有胃腸道問題的民眾而言,研究顯示益生菌似乎可改善部分胃腸道不適的症狀。

根據2016年最新的研究指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長期使用益生菌的健康族群,可以獲得額外的好處或是傷害,是否常規的服用益生菌作為腸道健康的預防保健仍充滿爭議。林明燊提醒,決定購買益生菌服用前,最好與醫師或藥師討論身體是否適合服用,並選擇適當產品。(畢翠絲/綜合報導)

請支持風向新聞,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捐款連結: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