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目睹愛犬安樂死 創傷後壓力症應儘早就醫

[adrotate banner="32"]

據統計,台灣每10個民眾,平均有一人飼養寵物。民眾因寵物的可愛、具療癒效果而飼養,卻甚少關注寵物死亡對飼主可能引發的悲傷哀慟反應。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提醒,飼主與寵物的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扮演的角色已不亞於家人或伴侶關係,近來門診收治愈來愈多因寵物過世引發「病態性哀慟」(Pathological grief)的患者,若未妥善處理,嚴重會造成飼主自殺或心理危機。

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提醒,飼主若因寵物過世無法釋懷影響生活可求助專業人員協助。(圖片提供:磅礡廣媒)

楊聰財醫師日前曾收治一名年約35歲的男性患者,因飼養多年的柴犬出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將其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男子還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事後男子常無故情緒低落、不自主哭泣,也不願出門,總是待在家看著愛犬生前拍攝的照片。接著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談及安樂死話題便焦慮憤怒,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甚至有試圖自殺的意念,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整個人暴瘦十公斤、神情憔悴不堪,被家人帶來求診,經確診為「病態性哀慟」合併發生創傷後壓力症。

楊聰財醫師解釋,寵物過世的變故對人的壓力指數,等同親密家族成員或配偶死亡。哀慟反應會因個人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身心反應,常見有:情感麻木、難過哭泣、沒有食慾、睡眠障礙、產生退縮行為和罪惡感等等。

寵物過世的變故對人的壓力指數,等同親密家族成員或配偶死亡。(圖片來源:pixabay.com)

一般哀慟反應只要在親友傾聽陪伴下,大多能順利度過;有些患者會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無法適應失落後的新環境而使身心失調。治療上採心理諮商,處理患者不當的自責情緒及罪惡感,搭配藥物改善焦慮、失眠症狀,幫助患者穩定心情,待創傷平復後再導入正常的哀慟反應,使其早日恢復原本的生活。

寵物的陪伴讓人紓壓、具療癒效果且能填補心靈上的空虛,雙方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關係。若遭逢寵物過世,學習調適失落情緒也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楊聰財醫師提醒,適當的哀慟反應有助於生者重整與死者的關係,發展出新的角色和自我概念後,能順利從傷痛中走出面對新人生;相反地,如果表現出病態、不正常的哀慟反應,或症狀持續時間太久,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更難從喪寵之痛走出,應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畢翠絲/綜合報導)

請支持風向新聞,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捐款連結: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