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前兩個禮拜的週末午後,一位反對同志運動的愛家公投志工媽媽,在山路邊向關心的民眾講解為什麼要推動愛家公投原因時,一位正在慢跑的年輕女性經過她身旁,伸出一隻手推了那位志工媽媽一把,隨後邊咆哮:「基督徒滾出台灣!」邊加速跑走。當下,被推的志工媽媽和聽講解的民眾都來不及反應,錯愕地愣在原地數十秒。
愛家公投的志工們為了公信,外出宣導時均穿着表示清楚的桃色背心,立場十分鮮明。且不論該名志工媽媽是否為基督徒,其外在均不可能看出基督徒身份。反對愛家公投的一方,應是直接對穿着宣傳背心的志工們,直接掛上了基督徒的標籤。
正如同台灣的愛滋感染者因有80%是經由男男性行為傳染得病,所以人們視愛滋為同志病;反對同志運動推行的民眾中,基督徒也可能佔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被貼上敵同的標籤。
然而,實既情況真是如此嗎?依過去的民調顯示,反對同志婚姻者佔了調查人數55%以上,顯然基督徒人數在台灣並沒有這麼高的比例。“貼標籤”,似乎是同志運動的策略之一。
像是在高中公民課本中,教導學生不接受同性戀等同志族群,即是“恐同症”;異性戀者因婚姻結合的生育可能,即是“異性戀霸權”。同志族群一向訴求己身為弱勢族群,祈求社會善待與包容的此時,這些負面標籤不認同者的字眼,卻如同一顆大石讓人喘不過氣。
基於人性,當然沒有人喜歡當“惡者”,於是反對的一方聲量小了,看似社會一片挺同的祥和氛圍,但真的就讓人服氣嗎?
從反對同志婚姻和教育的愛家公投累積出的200萬份公民投票連署書 ,就知道覺得“受委屈”的人也不少。同時挺同公投連署結果也是順利達標且超標,兩邊的人都認為自己委屈,兩股互不相讓勢力正式鼎立,成為兩條不可能交集的平行線。
但就反對方亦提出“以婚姻以外其他形式保障同性結合”的公投題目,似乎又讓兩條線稍微靠近了些。筆者思考,若是同志運動方對於“歧視”的字眼少用些,著眼真正能讓同性伴侶彼此獲得保障的焦點。兩條平行線是否有一點交集的可能,衝突也會平緩些,才是社會之福。
(文/ 魏勤/北市家長)
以上言論,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