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去世 維瑟爾:漠不關心是人類受苦的根源

[adrotate banner="32"]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Elie Wiesel)日前去世,享年87歲。維瑟爾是位猶太人,早期曾經歷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目睹他的父親在集中營活生生被凌虐致死,二戰結束時才知道母親及妹妹在集中營被處決。他的其中一部作品《夜(Night)》就是描述與家人在集中營的遭遇。劫後餘生的維瑟爾一生致力世界和平,被形容是「美國最重要的猶太人」。

維瑟爾出生於1928年的羅馬尼亞小鎮上,在外祖父的影響下,從小接受嚴格猶太人傳統的宗教教育,這也成為維瑟爾日後寫作上的養份。1944年由於匈牙利與納粹協議,驅逐了鎮上的猶太人。

青少年時期的維瑟爾。(圖片來源:catholicstand)
左為青少年時期的維瑟爾。(圖片來源:catholicstand)

10幾歲的維瑟爾和爸爸被帶往一個勞工營晝夜工作,在那裡他目睹因營養不良無法工作的父親,活活被毆打致死。一年後,他被轉往到當時德國最大的集中營─威瑪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 camp),他的媽媽及妹妹就在那裡被處決。

維瑟爾的母親及姐姐們。(圖片來源:slideplayer)
維瑟爾的母親及妹妹。(圖片來源:slideplayer)

「我永遠不會忘記每天焚燒屍體的夜晚,我的信仰也一點一滴燃盡。我永遠不會忘記晝伏夜出的沉默吞噬著我,我的人生、還有我一生的夢想。」維瑟爾在《夜》寫道。

戰爭結束後,他與同樣是倖存者的姐姐們重逢。此時20幾歲的維瑟爾求知若渴,開始追求文學、哲學及心理學的研究,也曾短期在法國當過一名記者。但他有很長一段時間,絕口不提大屠殺的那段日子。

後來,他發現自己活下來的原因與上帝要他傳遞的信念有關,「我不能忍受自己沉默。如果我們忘了平白犧牲的600萬位猶太人,那這樣我們是有罪的,我們將是歷史的幫兇!」

集中營的猶大人,紅色圈起者為維瑟爾。(圖片來源:haaretz)
集中營的猶大人,紅色圈起者為維瑟爾。(圖片來源:haaretz)

他認為,大部份的倖存者不是活著被過去的經歷折磨;不然就是假裝若其事的繼續往前走。他認為「保持沉默」是最大的殺手。於是,1958年他首次將自身在集中營的遭遇以法文寫成書《La Nuit》,2年後被翻成英文版本《夜》。

可惜的是,當時國際間並不關注二戰人權議題,甚至連在猶太人社區中也無法引起共嗚。這本書後來被美國名主持人歐普拉大力讚賞,進入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榜中,便翻紅熱賣1,000萬冊,後來被翻譯成30種語言。維瑟爾一生中出過57本著作,大部份都和他人生經歷及聖經信仰有關。

除了寫作,維瑟爾也是活躍的政治家。他曾在2006年與好萊塢明星喬治克隆尼一同關注非洲蘇丹達爾富爾的種族人道危機(按:維瑟爾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2013年更是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介入伊朗政府,拆除攻打以色列的核子武器佈線。

喬治克隆尼與維瑟爾曾一同關注南非種族人道危機。(圖片來源:eliewieselfoundation)
維瑟爾與喬治克隆尼曾一同關注蘇丹種族人權危機。(圖片來源:eliewieselfoundation)

他同時也譴責暴力,對於前美國總統布希出兵到伊拉克表示支持,並說「因著道義立場,要起來對抗邪惡。(a moral obligation to act against evil.)」他認為世界不該保持沉默而讓人類受苦。

1986年維瑟爾獲諾貝爾和平獎,他曾公開發表演說:「從來沒有痛苦,是沉默產生折磨,有時候我們必須干預。當人類的尊嚴處於危險之中,國界不再是我們跨不出去的藉口。」然而,面對他信仰發源地以色列,他也仍保持信心地說:「暴力和恐怖主義沒有答案。是的!我有信心!因為我對上帝有信仰,我相信以色列會有一個脫離戰爭的機會,進而使鄰國享有和平。」

其中影響後世最深的名言「愛的相反不是恨,是漠不關心」是他畢生的信念。因此,贏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他和妻子成立了「伊利維瑟爾人道基金會(Elie Wiesel Foundation for Humanity)」,為世界不公義的人道危機發聲,生前他仍持續關注柬埔寨難民及非洲飢荒和種族滅絕的受害者。(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維瑟爾是當代最有影響力之一的猶太人。(圖片來源:boingboing)
維瑟爾是當代最有影響力之一的猶太人。(圖片來源:boingboing)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