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大便成藥物? 專家 : 糞菌移植保護腸道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翻攝網路

記者蒲孝如/台北報導

係金ㄟ?最新研究發現糞便精煉後可作為藥物,治療腸炎的效果可能比抗生素好。台灣消化系醫學會3日於「2015 亞太消化醫學週(APDW)」中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動物實驗證實,腸道菌失衡會致病,新型「糞菌移植」療法,將健康人體糞便中的好菌移植至腸道菌群失衡的患者腸內,可達到治療例如腸炎等疾病的效果,療效甚至優於傳統抗生素,未來極可能成為藥物及治療的新選擇;不過國內也有專家強調,糞便菌相複雜,須評估此療法的感染風險。

「糞菌移植」要如何做?台灣消化道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說,腸道菌治療並非直接「吃大便」,而是糞菌移植,利用鼻長管放入糞菌,只要篩選出健康人的糞便,經生理食鹽水簡易去除異味,再利用軟管送進腸子內即可。

「腸道菌相等同於人體另一個器官」。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系統,能精確地排除病原菌,辨別益菌及食物。腸道中蓄養了超過數千種腸內細菌,有益菌也有害菌, 互相競爭形成動態平衡,這些腸道內的微生物生態系,常稱為腸道菌相。好好 的維持腸道菌相,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吳明賢說,除了偽膜性腸炎,包括發炎性腸炎、腸躁症、大腸癌,甚至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症、過敏和精神相關疾病都被發現與腸道菌的失衡有關。許多利用無菌鼠的實驗也都證實,腸道菌相失衡的確是導致疾病的原因。

他以「反覆性偽膜性腸炎」為例,若使用一般抗生素治療,會把好菌壞菌一起殺光光,讓腸道菌失去平衡的副作用,治癒率只有3成。若以糞菌移植治療的治癒率高達9成。

不過國內也有專家強調,要慎選排泄物的捐贈者,還得評估感染風險。捐贈者經過篩選,排泄物集中在排泄物銀行,發酵精煉後,變成液狀、顆粒、膠囊狀。但腸道細菌好壞不一,如果治療過程有傷口,恐怕引發感染。目前治療方式,國外已經有人體實驗,除了實質療效,恐怕還有道德層面法規,也待克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