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青少年性別焦躁是「社交感染」!研究結果遭LGBT攻擊 經查重新刊登

[adrotate banner="32"]

年去布朗大學布朗大學教授行為和社會科學博士麗特曼(Lisa Littman)發表一篇關於青少年性別焦躁的研究論文,宣稱子女突然在青少年患有性別不安,與本身的社交圈有極大關連,並非天生有性別認同問題。該論文出版後立即遭到LGBT組織猛烈批評,最後負責出版的期刊只好將其下架。不過經過幾個月的審查,期刊再次重登該篇研究,布朗大學亦刊出了修訂的新聞。換言之,研究結果終得到平反。

Christian Headlines網站報導《香港性文化協會》評論,去年8月,一份關於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刊登在《PLOS ONE》期刊。該研究招募那些突然在青春期患有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女的家長參與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女性患者佔了83%,平均年齡在16.4歲。且研究還顯示,「社交感染」的情況似乎與結果相關,也就是說這群女生朋友之中若有1人宣聲自己是跨性別後,群組內的人亦紛紛「出櫃」,因此將這個現象稱為「ROGD」。

麗特曼認為,研究結果明顯表明「速發型」的性別不安,並非來自天生而是同儕圈。「我發現這些個案,童年時期沒有任何性別焦慮的因素,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擁有同一群的朋友,這讓我感到相當驚訝。」。

這項結果確實引起不少LGBT團體的憤怒,要求《PLOS ONE》撤回麗特曼的研究。在壓力下《PLOS ONE》刪除了該研究的新聞稿,也同時啟動了重新審核機制。幾個月後《PLOS ONE》重新刊出原先的論文。修訂聲明,這是一份觀察性(observational)研究,而非關於ROGD的臨床研究。

麗特曼事後表示,對於結果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以「父母視角」的觀察性報告,不該被誤解為臨床診斷報告。不過她也指出,性別不安已被研究多年,但從沒有人停下來思考病症的源頭,卻冒然做出變性療程,造成永久傷害實在令人感到心碎。「我看到孩子跟父母都在受苦,我覺得需要把這些結果告訴社會大眾。」。(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