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家人的愛與努力 開啟失智症者第二人生

[adrotate banner="32"]

「因為家人的愛與努力,開啟了第二人生!」蘇惠美女士今(31)日在衛生福利部記者會上分享自身經驗,盼打破失智症者無法自理生活的刻板印象。蘇女士表示被診出阿茲海默症後,因不願連累家人,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女兒不捨表達,若她活著,至少回家還有媽媽可以叫。於是,她把每天的行程都寫出來,積極投入畫畫、唱歌,希望刺激大腦,延緩失智症狀。

全球失智症患者快速增加中,平均3秒鐘就有1人罹病;台灣失智人口快速增加,預估18年後將高達55萬人,比現在的失智人口多出1倍以上,如何及早防治是個很重要的課題。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

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6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且民眾對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的恐懼而對疾病的污名化,不但妨礙求診意願,也造成已確診家屬的社會壓力。

國民健康署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計畫,以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讓失智者在熟悉友善社區環境中保有尊重、安心與安全的生活,使失智者感受到歸屬感並對社區有所貢獻,並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包含飲食均衡、維持健康體能、控制三高、不吸菸、不飲酒過量,並且藉社區網絡連結以擴展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讓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都能在社區內就近找得到資源並使用服務。

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民眾應避免將失智症早期出現的警訊,以為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延誤治療時機。

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重複發問、重複購物或重複服藥,無論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清楚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例如常年處理家庭大小事的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