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台灣年輕型乳癌激增 避4原因降風險

[adrotate banner="32"]

台灣一年有超過一萬兩千名女性罹患乳癌,年輕乳癌人數逐年上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5.64%。這群女性正值生育年齡,可以預見乳癌孕婦將不再是偶見個案,已經是台灣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年輕型乳癌激增晚生少生、環境賀爾蒙曝露及內臟肥胖是主因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指出,預防乳癌的發生,要早生、多生,多運動,避免過多脂肪或熱量攝取,避免環境賀爾蒙的暴露。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院發表研究成果,台灣女性特別多屬於停經前乳癌,年輕型乳癌的快速增加已經成為未來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議題。此外,因為年輕型乳癌快速增加,且國人越來越晚生育,因此乳癌門診診間裡,愈來愈常看到大腹便便的孕婦或生產後年輕媽媽。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與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共同分享近期關於台灣年輕乳癌研究。亞洲屬於乳癌低發生率的地區,但是在亞洲部分國家,如新加坡、韓國、日本及台灣的年輕乳癌發生率卻急速增加。

美國乳癌屬於年長者的疾病,台灣卻有45%屬於年輕型乳癌,近期臺大醫院乳癌團隊與東亞數個醫學中心的共同研究指出東西方年輕乳癌的病理型態差異,即使是生活在西方的亞裔女性,其乳癌的型態也與西方人不同,因此西化生活方式並非台灣女性乳癌的唯一因素,種族或基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臺灣近期的一系列研究指出,生育延遲及生育數的減少是造成乳癌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環境賀爾蒙的曝露(如塑化劑及DDT等)也是元兇之一。

林季宏醫師提出的假說認為台灣女性在基因演化過程,因為地小人稠、食物缺乏,對於脂肪的代謝較差,在突然過量攝取脂肪與熱量時,會導致體內雌激素濃度增加,以及乳房脂肪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台灣女性年輕型乳癌的大幅增加。

熊昭提到,長期而言,懷孕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率,但是在懷孕期罹患乳癌,孕婦往往面臨要不要接受化學治療的困境,熊昭指出,在比利時與德國有64%的乳癌孕婦會接受化學治療,在台灣僅12%會接受化療。

在14週以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不需要終止懷孕,跟未懷孕者做比較,存活期是相當的。在胎兒的部分,孩子與一般孩子一樣健康,生長範圍也沒有差別,心血管及功能、認知功能各方面都在正常範圍。

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指出,10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希望民眾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