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孩子痛到不想走 「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惹禍

[adrotate banner="32"]

平日健康活潑的孩童,突然間走起路來一直喊痛,甚至不想走路,恐怕是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惹的禍。一名7歲男童,走起路來頻喊痛,清早起床更是「痛到不想走」,家長原以為孩子拒學,就醫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才知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Arthritis, JIA)。另一名8個月大嬰兒活動時髖關節會發出聲響,家長原本不以為意,直到2歲時發現孩子走起路來「怪怪的」,所幸轉介到小兒風濕免疫科,治療半年後逐漸好轉,走起路來已經不再用「拖」的。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說,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圖片:記者畢翠絲/攝)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根據台灣建保資料庫的統計,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台每年新增病例約為200多人。

高羽璇說明,正常發展下,3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能力清楚表達對疼痛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斷抱怨關節疼痛、或走路步代不穩、跑步姿態歪鈄,應先觀察是否為短暫的腳酸或身體不適,若這種現象持續1個月,需考慮是否為關節炎的問題,以免延誤影響日後行走能力。

治療至少要半年

高羽璇提醒,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痛童在早上易有晨僵現象(morning stifiness),也就是剛睡醒時關節間活動特別不順,但隨著起床後逐漸活動會慢慢改善不適現象,與運動後受傷卻需要更多休息的情況完全相反。

高羽璇表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會有較好的預後,讓孩子的關節不再惡化,並可減輕關節發炎的痛楚。治療至少要半年以上,但只要療程結束後續追蹤即可,不用終身服藥。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鍾政玲指出,痛童介於發育階段,但因服用抗發炎藥物而造成葉酸缺乏、電解質不平衡或骨質疏鬆等問題。需透過攝取奶製品、小魚乾等高鈣飲食;深綠色蔬菜及黃頭製品以增加葉酸吸收;補足富含Omega-3脂肪酸等各式魚類;同時均衡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豬肉、羊肉等,並多曬太陽補充天然的維生素D。

針對病童普遍扺抗力較差的問題,鍾政玲提醒,在飲食控制上切記勿使用生水、生食,食用器皿也要特別注意清潔,避免隔餐食用,確保食物的新鮮與營養。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