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停止兒少虐待 不做沈默的好人

[adrotate banner="32"]

在台灣,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起受虐兒少案件,每天有117個兒少被通報,站在第一線接觸受虐兒少的醫事人員是通報案件的關鍵角色,但第一時間面對受虐兒案,不免承受來自家長的壓力,甚至面臨恐嚇、威脅人身安全,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仍必須面對個案快速反應,進行合理臨床判斷、對應,實非易事。

據統計,民國104年共有53,860件兒少虐待案件被通報,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位疑似受虐兒少的產生,且施虐者大部分是兒少的主要照顧者,包括父母、保母或親戚,其中父母為施虐者之案件高達6成,由此深知,受虐兒少若未受到妥善的照護,未來可能轉變成為施虐者,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支出。

%e6%83%85%e5%a2%83%e7%85%a7-%e9%86%ab%e4%ba%8b%e4%ba%ba%e5%93%a1%e9%97%9c%e6%87%b7%e5%8f%97%e8%99%90%e5%85%92%e5%b0%91%e9%9d%9e%e5%8f%97%e8%99%90%e5%85%92%e5%b0%91%e6%9c%ac%e4%ba%ba
情境照,醫事人員關懷受虐兒少(非受虐兒少本人)。(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

醫事人員如鬥士 守護兒童

 一名受虐男童因昏迷不醒、呼吸困難送醫,確診為農藥中毒,醫事人員察覺異狀,請家長將檢體送至檢驗,但檢驗結果竟是正常。男童甦醒後,父母便急著辦理出院;惟當晚,男童再次因相同症狀送醫,醫事人員懷疑男童是否正遭受虐待?於是將檢體一份提供給家長,請他們送檢,自行留存另一份檢體送檢。

報告出來,兩份檢驗結果迥然不同。委由家人送檢的尿液檢體並無毒物反應,醫院自行送檢的結果確定為農藥中毒。檢調人員調查發現,繼母在送檢驗的過程將檢體掉包,導致檢驗結果正常。在醫事人員的專業及敏感度下,進行通報,阻止悲劇發生。

%e6%83%85%e5%a2%83%e7%85%a7-%e9%86%ab%e5%b8%ab%e6%aa%a2%e6%9f%a5%e5%8f%97%e8%99%90%e5%85%92%e5%b0%91%e5%82%b7%e5%8f%a3%e9%9d%9e%e5%8f%97%e8%99%90%e5%85%92%e5%b0%91%e6%9c%ac%e4%ba%ba
情境照,醫師檢查受虐兒少(非受虐兒少本人)。(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

台灣兒科醫學會黃璟隆理事長說明,兒少虐待的形式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疏忽,及精神虐待等不同型態。面對受虐兒少,兒少保護小組的即時判斷與通報,是兒少保護重要的前哨站,這些醫事人員都曾經遭受挫折、打擊,在龐大的壓力,仍然堅守信念守護兒童的身心靈健康,期許透過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衛生醫療的齊心努力,建構出全面且及時保護受虐兒少的安全網。

停止做沈默的好人

「兒少保護小組」連結社會福利資源,關懷受虐的兒少,「替孩子仗義執言」並主動篩出疑似兒虐個案。受虐兒少的照顧者可歸納出某些共同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期親子關係不佳、婚姻關係紊亂、失業、酒癮、藥癮,或是擁有「不打不成器」的想法,造成長期施虐,甚至棄養。

「許多孩子至醫院眼光畏縮,說不出話,但會透過眼神傳遞害怕、恐懼的感受」。送受虐兒少到醫院就診的人,往往便是加害者或是目擊者。絕大部分的受虐兒少送醫後,無法說明受傷原因,甚至為了保護施虐者選擇隱瞞。

「幫孩子說話」 篩出兒虐個案

年紀小的孩童無法像成人一樣,能清楚地指認加害人,導致第一線醫事人員時常無法得知受傷的確切原因。對此,第一線接觸受虐兒少的醫事人員,扮演著兒虐通報流程的重要角色。醫療專業在兒少保護網絡中特別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孩子說話」,透過醫事人員的專業判斷,發現每個傷口的來由,進而找出施虐的原因,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險境。

推動兒少保護 鼓勵民眾當「雞婆」

兒少虐待不僅要提供完善的照護,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潛在的危險因子,即時介入、輔導,避免更多受虐兒少產生。社會大眾盡量當個「雞婆」的人,透過鄰里間的互相關心,發現身邊的孩童沒有接受學校教育或沒打預防針、半夜時常聽見孩童的哭鬧聲等等,都應提高警覺,進行通報,並且讓醫事、社政人員能夠及早介入,避免兒少虐待的憾事發生。(畢翠絲/綜合報導)

%e5%85%92%e5%b0%91%e8%99%90%e5%be%85%e4%b9%8b%e5%bd%a2%e5%bc%8f%e8%aa%aa%e6%98%8e
兒少虐待之形式說明。(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