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更新影片】女同性戀小孩為兒權挺身而出 「不是有愛就可以成家」

[adrotate banner="32"]


更新中譯完整影片。[註1]失竊的一代在描述過去澳洲白化政策的下一代。政府強迫將毛利人的小孩與父母分離,並要求小孩學習白人的語言及生活方式,目的是使低賤的原住民種族消失。影片主角以這樣的比喻來說明,若是政府比照加拿大的同性婚姻及透過第三方的生養政策,孩童將被迫與親生父母分離(特別是她強調文件上撤除原先的血緣關係)[註2]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美國人,背景與主角類似是在同性戀家庭長大,由兩位媽媽撫養。她不認同同性婚姻合法,並進入澳洲聲援當地團體對政府說話。

來自澳洲墨爾本的24歲女子芳塔娜(Millie Fontana)去年受邀澳洲「為兒童發聲」(Voice 4 Kids),在國會大廈演講。她分享從小在女同性戀家庭長大的遺憾,也認為擁有爸爸媽媽理應是小孩的基本權利。她希望透過發言,能讓關心同性婚姻的澳洲政府,也能聽見孩童的心聲。

就在澳洲面臨同性婚姻公投之際,24歲的芳塔娜站出來為孩童的權益說話。「我來此不是為了反對同性婚姻,而是要講同性婚姻帶來小孩的影響。」她表示自己從小就在女同性戀的家庭成長,可是從小她內心開始渴望有一個爸爸。

(照片摘自abc)
芳塔娜來自同性戀家庭,但她仍認為傳統的一父一母才算是家庭構成的「基本」元素。(照片摘自abc)

「我不知是自己是誰?」她坦言,沒有父親讓她對自己的認同產生迷惘。剛開始,她直接把內心的疑慮跟媽媽講,「結果她們卻告訴我,有母親就夠了。」之後接連補上「其實妳沒有父親、或是父親不被允許跟妳碰面」等等一連串理由,來掩蓋芳塔娜內心希望有父親的渴望。

直到11歲,芳塔娜終於見到了父親,她笑說事實沒有媽媽所描述的可怕。「後來我跟表兄弟姊妹碰面,最後也見到了奶奶。爸爸還對我說,我看起來是家裡最像他的女生。」她說,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芳塔娜表示,同性戀社區打著「愛沒有分別」的意識型態,同時也灌輸社會大眾,親生父母不一定都好,沒有他們一樣可以很快樂。但芳塔娜說,她並不認同這個觀點:「朋友的愛就是跟父母就是不一樣,給的愛不同小孩感知的也不同。」可惜的是,小孩會被教導身處在同性戀家庭感到自豪又快樂,但他們內心的感覺大多被淹沒。

「怎麼能把爸爸媽媽從孩子身上拿走,又期待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

她同時也大膽地說,看到一些LGBT組織帶著小朋友穿著六色彩虹服跑來跑去,炒作光明面讓她心生厭惡。「利用兒童宣傳永遠讓我感到噁心。」她表示,有太多的案例顯示,孩子在敏感的年紀時會害怕說出來,他們大多在成年時才開始回想以前發生的種種,並重新整理當時的情緒。「相信我,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六色彩虹的一部份。」

(照片摘自網路)
芳塔娜表示,對於LGBT社群利用小孩當作宣傳工具覺得厭惡。(照片摘自網路)

公開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芳塔娜不諱言表示自己從小得到穩定的生活還有愛,挺身而出其實面臨很大的掙扎,也擔心傷害到她兩個媽媽。「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講出事實,至少是我內心的真實感受。」

「如果你的小孩告訴你,一個媽媽加一個媽媽不等於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的時候,大人們要理解那是小孩本能的需要,而且事實也是如此。」她強調,愛跟家庭不同。愛有很多種形式表現,但家庭仍需要一些必要的元素,如父母。少了這些元素,再多的愛也不夠。(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