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讓「我」成為說故事的主人

[adrotate banner="32"]

記者謝婷婷/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自3月5日(六)起,推出「我」的行動:2016TIDF前導影展。與四家獨立藝文空間合作,搶先放映本屆TIDF焦點專題「民間記憶計劃」的四部經典之作,帶領觀眾一起認識這群年輕創作者的記錄行動。

因為找尋答案 所以拍攝

「我」是誰?是什麼樣的歷史和記憶形塑出了「我」?「我」來自哪裡,又該去向何方?這樣的提問,在自我認同複雜的台灣年輕世代屢見不鮮,而在對岸,也有不少年輕人正試圖透過紀錄片找尋答案。「民間記憶計畫」是由「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導演發起的創作記錄計畫,鼓勵年輕人拿起攝影機回到老家村子,將鏡頭對準老人進行口述訪談,追探1959至1961年被官方稱為「自然災害」的三年大饑荒。他們帶著積極「行動」的熱情回到村子,面對這段被噤聲的歷史,進行翻攪與記錄。過程中,「我」成為說故事的主人,也成為連結現在與過去的橋樑,讓這些看似「不完美」的作品,引發更多討論、思辯與感受。

「民間記憶計畫」發展至今,已累積了上千人的口述訪談、逝世者名單、數百萬字的創作田野日誌、完成超過30部紀錄片、五部劇場作品。一點一滴,如同黑暗歷史中的小小火光,以行動點亮自身與群體,抵抗著被抹滅/遺忘的歷史與記憶。

拿起攝影機轉向家人 連結現在與過去

本次前導影展的首二場將分別放映鄒雪平的《吃飽的村子》和《孩子的村子》兩部作品,記錄村中老人的饑荒回憶後,參與者拍攝計劃的鄒雪平雖遭到家人反對,卻啟發了一群10歲到15歲的孩子。他們一起端著攝影機走近老人,為樹立罹難者墓碑而行動,傳承村子的歷史。首映也邀請TIDF策展人林木材與政大廣電系教授郭力昕,帶領觀眾全面認識「民間記憶計畫」所帶來的行動能量。

《吃飽的村子》一群10歲到15歲的孩子,端著攝影機走近老人記錄村中老人的饑荒回憶。(圖片來源:i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吃飽的村子》一群10歲到15歲的孩子,端著攝影機走近老人記錄村中老人的饑荒回憶。(圖片來源:i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婚姻是女人的夢想,還是夢想的殺手?《自畫像與三個女人》是計劃參與者章夢奇,將攝影鏡頭轉向家人的影像創作。當年23歲的章夢奇,在孕育自己夢想時,同時也背負著母親與外婆對婚姻的願望,前導影展的第三場將邀請同樣拍攝自己母親的紀錄片導演黃惠偵,聊聊女性紀錄片工作者拍攝家庭相關題材的甘苦談。

《自畫像與三個女人》計劃參與者章夢奇,紀錄23歲孕育夢想時,同時也背負著母親與外婆對婚姻的願望。(圖片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前導影展最終場則放映《聽三奶奶講過去的事情》一片,並邀請知名作家黃麗群與談。本片為編舞家文慧訪問三奶奶的新婚、文革時目睹親人被人倒吊、母親因被批鬥而自殺等生命記事,尋找塵封的家族記憶。

5月6日至15日盛大舉辦的第十屆TIDF,前導影展將透過影片放映、作者座談、專題講座、戲劇演出,完整呈獻。詳細活動資訊請上TIDF官網查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