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要聞風向專欄

風向觀點:政策不從教育著手,花再多錢也解決不了問題

[adrotate banner="32"]

許多社會福利學者,經常把我國的家庭政策,定位為「殘補式」的政策,意思是,等到問題發生了,才試圖用補破網的方式解決。

這種「殘補式」的政策,普遍出現在各個層面。最近大家所知的美豬開放進口,其實可見一斑。政府動用了很多公務人員、花了很多腦筋、浪費了至少100億台幣,其實就是為了民眾不要因為吃了含瘦肉精的美豬而影響健康。包括「訂定標準」、「標示清楚」、補貼損失」、「保障價格」等等,都是殘補到不能再殘補的政策。其實,一招預防性的「不進口」或是「零檢出」,問題全部都解決了,既不用擔心民眾未來受到瘦肉精影響健康的問題,也沒有標示、損失的問題。至於那100億補貼農民的養豬設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如果是因為美豬進口才想到農民的需要,那是農委會的失職。

臺灣當前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等家庭問題已經危急到瀕臨崩解的狀態。政府用了各種招數,什麼「生育津貼」、「托育補助」、「準公共托育」等等,看看能不能解決民眾經濟的難處,提高適婚年輕人生育的意願。然而歷次官方及民間調查,從來沒有顯示民眾會因為一個月拿政府幾千元,而願意結婚生子。原因在於,當其他政策鼓勵年輕人將年日花在就業、渡假、消費、買車買房,延長年輕人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限,那麼結婚年齡必然延後,重視個人生活品質的想法深植人心,婚姻及家庭的價值越來越模糊,低生育率及高齡化怎麼可能有所突破?

所以,與其等人掉下水去再動用大批人力把人撈起來,不如事先做好護欄、標示警語,讓人不要掉下水去;甚至教人游泳,以致就算掉下水還能自救,才是政策「防微杜漸」之處。我國每年花在高風險家庭的社福經費超過2000億,但一年的家庭教育經費最多不過3億,所以學者才會苦口婆心地說,「如果政府願意在家庭教育經費後面多一個0,社福經費很可能可以少一個0」,此話不是沒有道理。

人的心理,本來就容易負面以對生活日常,凸顯個人在困難中生存的價值。因此談到結婚、生育、多是埋怨其中的「怒」與「哀」,而少有人願意分享其中的「喜」與「樂」,尤其是婚姻與養育對個人成長的價值。或許在華人眼中,這也是某種程度的「謙虛」;加上一般人也認為家庭能力乃為自然天成,不知透過學習而「增能」,可以裝備避免家庭問題的能力。當生育政策不從教育著手,再多的津貼也無濟於事。

不教已婚者「如何處理婚姻衝突」,等到以「離婚」處理的成本更高;不教父母如何養育子女,等到子女出現反社會行為時,處理的成本更高。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預防性」的教育型政策,而非「殘補式」的補救政策。因為等到問題發生才想到解決,通常都是花大錢,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喜歡這篇新聞嗎?

支持風向新聞發展促進「富足新聞」


或是,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