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抗議不當性平教育亂象 公民團體批課綱配比失當

[adrotate banner="32"]

教育部28日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中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當天除現場因性別平等教育爆發衝突外,場外也有多個公民和家長團體在抗議,強調課綱應納入多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問題解決教育、情緒管理教育等,而非大篇幅的性別議題。

教育部昨在台北舉辦第19場12年國教課綱社會領域公聽會,當天場內因性平教育引起家長和性平人士的言語衝突。性平人士認為性平教育不會改變孩子性向,性解放是把性的刻板印象給解放;家長則是強調反對過早、不合宜的性知識和性別混淆教育。場內衝突不斷,場外更有家長和公民團體抗議和表演行動劇,向教育部展現家長們對性平教育的憂心和求助無門的不滿。

台灣公民權團結組織成員的黃足貞直批課綱架構配比失當,如爭議性的「多元性別」、「性傾向」、甚至「同性婚姻」議題都列在其中,但真正關乎社會穩定的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人際關係、問題解決、自殺防治等,以及描繪家庭價值與意義的內容卻幾乎看不到,家庭教育怎能一學年只有四小時呢?該教的不教,社會情殺事件一再上演,這些問題難道課綱委員們都看不見?

守護台灣代表Lisa則質疑,課綱草案中從國小就要教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等,「是要讓小孩頭腦打結嗎?」性別光譜早已飽受批評、有很大的爭議,為何還要放進課本中硬灌輸給學生?她認為,「多元性別論」完全沒有理性和學術的根據,只是社運人士的意識形態,連世界人權宣言中都沒有的論點,課綱竟然採用,相當荒謬也不妥。她呼籲,教課書不該引用社運的偏頗觀點,而是要納入其他可信的科學客觀論點。

沒有愛滋的地球代表余先生說,他可以接受教導「尊重理解」社會中有特殊性傾向的人,但他反對教導「鼓勵嘗試」。當前已經有多種版本教課書傳遞錯誤的價值觀,如鼓勵性別可流動、鼓勵手術變性、混淆自我認知,希望這次的課綱草案應該避免再重蹈覆轍。家長代表胡先生指出,課綱草案中多處使用「偏見」、「歧視」的負面表述文字,很難不讓人憂心這些名詞被用來扣帽子、箝制言論。(李明凱/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