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培育神童不管好壞 家長撒錢不手軟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commons.wikimedia

編譯紀凡/綜合報導

沒有人真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天才。事實上,這問題經人類思索數世代,迄今依舊是個謎,也許這問題還需要天才來回答,只是我們還找不到這樣的天才。因此,許多父母耗費許多錢財,仍擔憂子女的智商。

據統計,美國家長2013年共耗費了5億7,600萬美元在購買科學類、技術類、工程類或數學類的教育玩具上,另花110億在預備子女上大學的能力上。

無論媽媽們有沒有以聆聽巴哈的古典音樂做為胎教,或是一路給孩子永無止境的額外課程,數以千萬計的家長一直不斷想敲開培育出天才兒童的大門。這個現象值得加以了解。

不妨從世界最知名的科學獎(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開始探索起。這個獎至今已頒發73屆,其中有8位後來獲得諾貝爾獎。另12位獲得麥克阿瑟獎學金,就是所謂的天才獎。從中可以了解什麼訣竅?

天才兒童的觀念始於18世紀的三歲丹麥孩童海尼根(Christian Heinrich Heineken)──他三歲就能向腓特烈四世國王講述丹麥歷史。接著是音樂神童莫札特、數學神童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與伽羅瓦(Évariste Galois)──他們都在十幾歲時提出嶄新的數學理論。

但是,「在孩童小小的身軀裡具備相當高深的成人腦筋,其實反而會讓他們的身心關係倒錯。這並不一定是好事。」《童心:文獻、科學和醫學觀點的兒童發展》(The Mind of the Child: Child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Medicine)作者薛托渥斯(Sally Shuttleworth)說:「社會常視天才兒童為一種病態。我們也擔心兒童太早發展智力,會立刻燈殘油盡,而且他們只是用傑出的表現討父母歡喜罷了。」

不只莫札特英年早逝,海尼根自己也預言,他將死於四歲,果然驗中。

更複雜的問題在於聰穎光芒等級之爭,有天賦的兒童往往居於這等級階梯的最末端。他們的智力測驗分數必須高於98百分點,並在10歲以前就擁有專業級的才能。

天才則位居這階梯頂端。儘管天才的定義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但是大部分的專家都同意,所謂天才,必須是能帶給世界全新事物的人,譬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公式E=mc2,或莫札特做出「安魂曲」。

雖然現在要了解大部分英特爾科學獎得主的才能該如何分類,還太早;但是,提出被最多人接受之天才定義的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費德曼(David Henry Feldman)懷疑,這些得主大多數只不過是僅僅擁有科學方面的天賦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投稿請寄:
[email protected]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