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腸癌9度奪冠 定期篩檢確保健康

[adrotate banner="32"]

60歲的陳先生做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報告為陽性,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低位直腸有一顆2.3公分的扁平型腫瘤。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康瑞文醫師表示,陳先生住院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順利將腫瘤切除。目前定期追蹤,並無局部復發及遠端轉移的跡象。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上月公布最新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大腸癌發生人數第9度居冠。康瑞文醫師指出,大腸癌大部分由良性的大腸息肉演變而來,隨著癌化的進展,癌細胞會從表淺的黏膜層往下侵犯到較深層的黏膜下層,便有機會隨著淋巴循環,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遠端的器官。

內視鏡影像進步 有助發現大腸息肉/腫瘤

大腸癌繼續蟬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隨著大腸癌篩檢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即大腸息肉)被診治出來;根據成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的研究,能夠早期診斷的大腸癌,與正常人相比並沒有壽命上的損失。

康瑞文醫師指出,隨著內視鏡影像的進步,有助於發現更多大腸息肉/腫瘤,並可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內視鏡切除。傳統切除大腸息肉/腫瘤,是先在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將病灶隆起後,用電刀線圈將病灶處套住後通電切除,通常對小於2公分的病灶可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2公分以上的病灶則會因無法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碰到局部復發的問題或病理判讀上的困難。

加強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最好方法

為克服前述的難題,現在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先確認病灶範圍並視情況於病灶外側做記號,接著在黏膜下注射黏稠的溶液將病灶隆起,再用電刀沿著病灶外緣將黏膜層切開,再進入黏膜下層做剝離,便能將整個病灶完整地剝離。

康瑞文醫師表示,此技術除應用在大腸息肉/腫瘤的切除外,也應用在早期食道及胃部病灶的切除。腸胃道壁很薄,剝離的過程須十分小心謹慎,避免產生腸穿孔的風險;成大醫院引進此項技術,已有數10名早期腸胃道腫瘤病人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每年新增病人高達1.4萬人,新增人數為所有癌症最高,且因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造成新診斷大腸癌病人,每5人就有1人癌細胞已經轉移。醫師表示,由於大腸腺瘤息肉變為腸癌約需5至15年,所以加強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最好方法。若不幸罹癌,不要聽信偏方,別因延誤就醫治療而喪失生命。(畢翠絲/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