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骨鬆患者骨折平均住院13天 比乳癌病人更久

[adrotate banner="32"]

65歲的孔女士,10年前骨質密度檢測確診罹患骨質疏鬆症,持續以藥物治療預防骨質繼續流失。兩年前,發現年近90歲的媽媽身高從152公分縮水到147公分,她心中警鐘響起,立即帶媽媽去醫院檢查,發現媽媽也是骨鬆患者。母親節即將來臨,孔女士分享經驗:「由於骨鬆治療的早,現在還能跟健康的媽媽吃飯慶祝,這是最大的幸福!」

孔女士(右)與媽媽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兩人一起幸福環島。(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調查顯示,髖骨骨折病患平均住院天數至少 13 天,比糖尿病、心肌梗塞和乳癌等疾病更久,而每位患者的平均急性醫療費用約十萬元。台大骨科江鴻生醫師表示:「髖骨骨折病人前兩年所需花費;包含住院、醫療、復健、照護及購置器材費用保守估計為60萬元,尚未包含所產生之間接費用,如因受傷失能所損失之工作能力、家人因照顧需請假所損失之生產力等等。骨鬆骨折後的失能與疼痛,將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加上長期照護的巨額花費,都將對個人和社會造成極大影響。」

每三秒發生一起因骨質疏鬆症所引起之骨折

骨質疏鬆症患者最怕跌倒,若不小心骨折,影響病患與家人的程度更甚於三高或癌症。為預防憾事發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在母親節前推出「愛的密度」骨鬆防治微電影,學會理事長吳至行呼籲:「骨鬆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盼大眾能將骨質疏鬆也列入健檢內容。台大骨科江鴻生醫師表示:「骨折後的治療與照護成本十分龐大,在積極治療骨折問題的同時,也別忘了治療骨質疏鬆症,才是治本之道。」

江鴻生說:「全球每年有逾九百萬起骨鬆性骨折發生,幾乎每三秒便有一起因骨質疏鬆症所引起之骨折事件。在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3位就有1位、男性每5位就有1位會因骨鬆而骨折,進一步推估,若全台75歲以上有骨質疏鬆症患者均接受治療,將可為台灣社會節省 7.56 億元的後續醫療成本支出。」

骨鬆性骨折患者 二次骨折機率高達50%

收治孔女土與媽媽的吳至行醫師表示:「由於孔媽媽年事已高,當初評估其腎功能狀況,便以皮下注射的骨鬆針劑治療,不僅確保療效也能減輕老人家醫院來回奔波的不便。」

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徵兆,大部分患者等到骨折時才發現。江鴻生表示:「骨鬆患者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手腕、髖部和脊椎。骨鬆性骨折的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

預防勝於治療,由於骨鬆骨折對全家人的衝擊影響至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愛的密度」微電影,邀請實力派演員王道、鮑正芳及張翰,真情演出兩代間親情互動與忽略骨骼健康的遺憾,也是周遭許多骨鬆骨折真實故事的縮影。(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