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青少年涉毒難防?戒毒團體:因疏離的家庭關係所致

[adrotate banner="32"]

毒品問題全台熱議,特別新興毒品對少年的影響甚劇,如何解決此難題眾說紛紜,甚至還有言論乾脆認為「除罪化」政府管控。然而,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和其他同黨立委2日在立院共同舉辦「面對真相、尋找解方-毒品危害防制」公聽會中,專家學者認為,相較於毒品供應的管控,最重要還是人心如何抵抗毒品誘惑,培養健全的抵抗力,又與家庭關係密不可分。

娛樂用藥病識感低 3級毒殘害青少年甚深

《基督教今日報》昨日報導指出,日前公聽會中引內政部警政署查緝毒品犯罪現況,自93年到102年的毒品的查獲件數逐漸增加,到96、97年時因警方大動作查緝製造、運輸和販賣集團,令查獲件數均達5萬2千多件,居近10年來的第1、2位,反倒102年僅查獲4萬多件,是近年來新低。只不過,全面檢視來看,雖第1級毒品犯罪案件逐年下滑,第2級毒品案件占6成下,第3級毒品卻是不斷升高的趨勢。更令人憂心的是,未滿24歲的青少年毒品犯罪人也在增加,顯示毒品早已經侵入校園。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達就他多年經驗指出,施用毒品人口其實依用藥的需求動機上有很大的差別,在青少年間流竄的娛樂性藥物像搖頭丸,他們用藥多半是為了好玩助興且偶爾為之,對於毒品的罪惡和病識感非常低。

關鍵在人心 除罪化無助病識感建立 

而《上癮的真相》的作者王倩倩也指出,她遇過一位個案母親找她說,因孩子吸K他命成癮遭警方逮捕數十次,但因為K他命屬3、4級毒品,只有行政裁罰無法強制勒戒,吸到最後身體受損超過吸食1、2級毒品。王痛心地指出,要戒毒成功要符合「成癮者的強烈意願」、「家屬的陪伴」、「社會的支持」三項條件。然而,這三項條件在毒品除罪化後,缺乏法律強制力下僅依賴醫療體系能達的到嗎?

王倩倩更進一步強調,「毒品根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與制度。」從近來媒體報導青少年首次用毒的地點,竟然是「家」、「朋友家」、「校園」。顯示反毒體系出了問題,沒有針對毒品的「病識感」去做建構,宣傳只停在「文宣品」,無法做根本性的實際預防。

最根本的預防:好的家庭關係

什麼是根本性的預防,曾是海洛因成癮者,但現在是財團法人屏東縣私立基督教沐恩之家執行長的李國揚表示,能向毒品誘惑說「不」的能力就是最根本的預防,一個人不會突然上完反毒課程後就會向毒品說「不」,真正觀念建立要從家庭開始。根據多年的輔導青少年戒治經驗來看他說,不論是富裕還是破碎家庭,令孩子吸毒原因不外乎就是「家庭關係疏離」,因為在家裡找不到關心只好去外面關係去尋找依附。他更建議政府鼓勵培養老師觀察和輔導能力,即時介入關係疏離的家庭,成為孩子的依附。(李明凱/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