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要聞

小燈泡母 盼女兒的犧牲「能在絕地裡找到價值」

[adrotate banner="32"]

發生在去年震驚全台的「小燈泡事件」已逾一年,小燈泡母親王婉諭13日在臉書發表一篇逾2600字的聲明,披露個人心路歷程。她表示,若判決能夠仔細審酌犯罪心理的構成、犯罪行為的成因、生命史人格史中其他社會角色的影響,當能引起更多改善社會關係的芻議甚至行動,那麼小燈泡的犧牲,就能在絕地裡找到價值。

王婉諭表示,案發後初期,媒體過度報導此案且將焦點過分聚集反應,過分強調甚至煽動民眾對於犯嫌王景玉的歧視與仇恨,進一步激化輿論對於被害家屬的壓力。

她表示,失去心愛的女兒,至今無一日不悲慟,雖求助專業心理諮商,對於淡化悲傷進程與復原創傷仍感遙遙無期。

王婉諭表示,「從被告之生命史可知家庭支持度低、課業退步、屢屢輟學、交友不慎、接觸毒品、工作失利…抽離出來的每一因素,專家認為皆非典型嚴重的狀況下,竟還是讓被告罹患思覺失調與持續性妄念進而產生犯罪機轉,最終造成本案之憾事發生。」

她認為,在避免標籤效應以及兼顧人權保障的狀況下,政府當建立資料庫、標註並關懷高危人群,給予一定的社會支持,而非事發後以除錯除害棄置不良品的心態來遏止這類犯罪。「我們需要拆彈人員,而不只是等到爆炸之後清理現場」。她也提到,遭逢此一巨變,對於悲劇降臨自身的悲怨與嗟嘆皆不足,也不願為外人道;在諸親友的支持下,案發初始,她就決定選擇一條較為艱難的道路,決定揭開被告的生命史與人格發展歷程,思尋根本預防此類犯罪的方法。

王婉諭表示,一路上,因為必須忍痛、忍恨來關注王景玉背後的社會關係網,也必須承受某些輿論的嘲諷與指責,更可能引起司法人員些許誤解。她也說,看到刑罰的極限,自己並非支持或反對死刑,而是反對除之而後快的大眾心理、甚至司法設定。另外,犯罪行為人背後的家庭問題仍在、社會問題仍在,那麼此類不幸事故的發生可能性及風險就仍然存在。

王婉諭還說,刑罰的極限之外,尚有無止盡的人性與社會試煉,在那裡,或許也有防止犯罪的答案。如果,法院判決能夠仔細審酌犯罪心理的構成、犯罪行為的成因、生命史人格史中其他社會角色的影響,當能引起更多改善社會關係的芻議甚至行動,那麼小燈泡的犧牲,就能在絕地裡找到價值。(李遊博/綜合報導)

小燈泡的父母及律師團之最終意見陳述。(翻攝小燈泡母親Facebook)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