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獨居老人易傷「心」 鼓勵長者有社交生活

[adrotate banner="32"]

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資料統計,台灣有逾四萬六千名獨居老人,其中女性比率高於男性。國外相關研究指出,孤單和寂寞會使老年人身心健康衰退加速、減短壽命。董氏基金會提醒,趁著年節時期多陪伴及關懷獨居的長輩。

美國「老化行政管理局」指出,與他人缺乏聯繫是老年人的嚴重問題,有些老年人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而感到與所在的社區脫離。有些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憂鬱症或精神疾病而變得退縮和孤立。

有些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憂鬱症或精神疾病而變得退縮和孤立,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com)

一份《美國醫學會雜誌》於2012年發表彙整的研究,寂寞和心臟疾病有關,其中來自瑞典的研究顯示,勾選「我感到寂寞」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患者,其術後30天的死亡率是其他患者的2.5倍,5年後他們的死亡率約為其他人的兩倍。

此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歷時六年追蹤一組1,700位平均71歲的老人發現,表示孤單或寂寞的老人在研究結束時有將近四分之一(22.8%)死亡、25%健康狀況嚴重衰退。對於自己社交生活感到開心和滿意的老人,僅有12.5%健康衰退、14.2%死亡。

美國獨居老人眾多,台灣也漸漸邁向這個趨勢,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com)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美國獨居老人眾多,台灣也漸漸邁向這個趨勢,尤其女性喪偶者再婚的比率較低,她們較不願搬離熟悉的地方,也擔憂與孩子同住會影響其生活並造成孩子的負擔,造成獨居者漸增。

獨居老人通常較容易感到寂寞憂鬱,被發現、鼓勵就醫的機率較低,在缺乏支持系統下,沒有人提醒按時服藥、複診…等而延誤治療。獨居為老人自殺憂鬱的危險因子之一,需要被重視,建議民眾即早開始建立支持網絡系統,年長時才有人可以互動,以紓解壓力、增加動腦的機會,擁有健康的身心。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表示,老人家可能會因為喪偶、朋友過世、因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而不想外出,甚至害怕跌倒、疲累、慢性疼痛或羞於自己的記憶問題也可能讓老人家選擇待在家中、足不出戶,漸漸趨向獨居的型態,民眾除了關心父母,別忘了身邊的親友以及鄰居,檢視他們是否長年獨居、了解他們的交友及健康狀況。

朋友是一帖良藥,可鼓勵老人家拜訪朋友或外出走走,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朋友是一帖良藥,可多陪伴老人家拜訪朋友或外出走走,甚至鼓勵他們結交新朋友、建立新友誼,例如結交孫子輩的朋友,與長者分享自己的經驗,讓長者知道有些事情值得奮鬥…。建議民眾鼓勵老人家學習使用電子產品,例如收發信件、聽音樂、透過社群或臉書與人產生連結,再者透過定期的聚會,例如每月一次的餐會、每週一次的社區下棋會,讓他們的生活依舊精采活躍不孤單。(畢翠絲/綜合報導)

請支持風向新聞,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捐款連結: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