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受害女性沉痛訴說:「我不要我的小孩在跨性別廁所被性侵!」

[adrotate banner="32"]

跨性別廁所真能減少對同性者的歧視,還是製造更多潛在的危機?華盛頓州3名女性首度打破沈默,娓娓道來多年前在浴廁遭到性侵的不堪過程。今年,她們以受害者身份要求州政府議會,駁回跨性別浴廁的法令。因為當浴廁的大門為任何人敞開時,她們擔心自己的小孩落入魔爪之中的機率變得更高了。

這3名勇敢的女性日前接受每日信號(The Daily Signal)的專訪,談及多年前被性侵的過程,以過來者來的經驗告訴社會大眾及政府,「輕易開放跨性別廁所,是個危險的嚐試。」

格雷琴:跨性別廁所是性侵犯的溫床

格雷琴(Gretchen Flores)被性侵的時候才10歲。當時她上泳游課腳抽筋,教練把她從水中拉出來,並帶到更衣室裡。

原本以為是簡單的肌肉放鬆按摩,教練卻在空無一人的更衣室連哄帶騙地將她性侵。事發之後,格雷琴退出了游泳課,想起被性侵的那天到如今還是心存餘悸。

當時她沒有保護自己的方式,沒有留下證據因此教練也沒有被逮捕。「我想,一定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受害者。」她認為,廁所或更衣室一旦失去其保護作用,將會成為性侵犯的溫床。

格雷琴表示,10歲小孩會相信任何人,無法分辨好人還是壞人。(圖片來源:dailysignal)
格雷琴表示,小孩容易相信任何人,無法分辨眼前的陌生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圖片來源:dailysignal)

 

凱莉:廁所沒有性別之分 性侵可能一觸即發

今年,華盛頓州跨性別廁所法令通過了。當時在YMCA擔任通訊部主任的凱莉(Kaeley Triller Haver),從管理階層聽到指示,組織內部要開始實施廁所法令,並要求她佈達訊息。「我簡直不敢相信。」內心塵封已久的記憶又一下子湧入腦海中。

凱莉說,在她還在包尿布的時期就已慘遭毒手,當時年紀小沒有記得很清楚,但害怕跟恐懼卻深植在她的內心,性侵的陰影伴隨的羞恥感持續到大學畢業。「每一天晚上,只要洗澡的時候我就不停搓洗內褲。」她認為,跨性別廁所縮短男女之間的距離,強暴事件很可能就在一秒之間發生。

後來,凱莉拒絕主管的指令。「雇主給我兩條路,不是離職,不然就默不作聲地配合。」她最後選擇離開。凱莉補充說,當時YMCA因為開放跨性別廁所而流失300多位會員,3個月後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恢復男女性別廁所。

凱莉是個單親媽媽,認為自己不站出來,又誰能保護下一代?(圖片來源:dailysignal)
凱莉是個單親媽媽,認為自己不站出來,又誰能保護下一代?(圖片來源:dailysignal)

 

珍妮:如果惡狼無所不在 那為什麼要讓它更容易發生?

現年39歲的珍妮(Janine Simon),她9歲的時候在學校被性侵直到10歲,因為另一個受害者勇敢舉證,性侵犯才得以被揭發。「我受到慘無人道地對待,他在強暴我之前會逼我看大量的色情照片。」她說,那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記憶。

珍妮說,事隔30年把舊傷挖出來分享並不會使她好過一點。但她想到學校還有很多孩子可能會成為潛在的受害者,就決定為跨性別法令站出來。「很多人說我們在散布恐慌。但如果不是事實,我們又何必把自己不堪的往事告訴大眾?我們不是以復仇者身份回來,而是以被害者的經驗告訴社會。如果惡狼無所不在,那為什麼要創造機會讓它更容易發生?」

珍妮,2個孩子的母親。她正積極推動「更衣室要安全」的活動。(圖片來源:dailysignal)
珍妮,2個孩子的母親。她正積極推動「安全的更衣室」的活動。(圖片來源:dailysignal)

 

潔奎琳:身為變性母親 我完全拒絕這項法令

不過,無性別廁所的「德政」也並非全然擄掠變性者的心。這位變性母親的潔奎琳(Jaqueline Sephora Andrews)就說,她完全不支持這條法令。「有太多性侵案件沒有浮上抬面。」

潔奎琳,身為變性母親,也堅決反對跨性別廁所的設置。(圖片來源:lifesitenews)
潔奎琳,身為變性母親,也堅決反對跨性別廁所的設置。(圖片來源:lifesitenews)

她也建議,跨性別者應獨立一間浴廁,以保護婦女及孩童。「政府的目標應該是保障任何人的穩私安全,而不是為了方便一些人而損害其他人的權益。」她說,政府通過跨性別廁所的法令顯然罔顧社會安全。

潔奎琳在Twitter上表示「變性女人並非是真正的女人。」(圖片:lifesitenews)

訪問結束前,格雷琴看著她5歲的女兒在旁邊玩沙說:「我真的很擔心我的小孩哪一天在學校的淋浴間洗澡時,突然有個男生闖進來看著她洗澡,還告訴她『妳不能趕我走,因為法律說我有權待在這裡。』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我不要我的小孩像我一樣,也經歷破碎的童年。」(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下載 Kairos 風向新聞 App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