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山生活萬芳里要聞

〈地方誌|萬芳四號公園〉除了超人氣共融遊戲場 還有不為人知的祕境?

[adrotate banner="32"]

萬芳四號公園,是文山區第一座共融式遊戲場,萬芳里長陳姿秀表示,其於107年全新改建,是家長和孩子都愛的超人氣景點,單單一個小公園,假日甚至多達200人。

乘著捷運在「萬芳社區」捷運站下車,出口處便可望見對面的明信片地標,越過萬芳六號公園,往上坡再走幾步,便可瞧見人氣景點─萬芳四號公園,也是文山區第一座共融式遊戲場。

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強調遊戲場的設計,能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發展能力的遊戲空間,包括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的兒童(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

陳姿秀指出,「共融公園」主要由臺北市柯文哲所推動,希望讓所有民眾都能使用,也是國際趨勢。此次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改造原先罐頭式的公園,當初召開座談會,邀請社區家長及身心障礙者等團體參與,其中有兩派聲音,部分人士覺得原先的公園也不錯,而且花了不少錢,改建似乎稍嫌可惜;而有小小孩的父母看到沙坑遊戲區,便雙雙贊成改建。

早年在木柵高工旁萬芳路口有芳川煤礦從事開採煤礦,惟已停業多時,公燈處依照歷史背景打造成地方特色,「管型山坡」於焉誕生,讓孩童在上攀爬,在下體驗爬行烏漆漆「礦坑」。

萬芳四號公園的「管型山坡」。(圖片來源:吳恩祺/攝)

「複合式攀爬架」,有不同設計讓兒童攀爬,自創各種玩法。「複合式攀爬架」高度原本預定1.5層樓,但里長擔心孩童安全,幾經協調後攀爬架高度降至一層樓。

萬芳四號公園的「複合式攀爬架」。(圖片來源:吳恩祺/攝)

遊戲區的彈性地墊更新為仿真人工草皮的綠色地墊,綠油油的景觀與周遭林木融為一體。陳姿秀說明,原訂計畫是整片公園都改為沙坑,但里長覺得不合適,一是擔心孩童從攀爬架跳下來不安全;二來是木柵經常下雨,太陽曬過後沙坑會變硬,且附近貓狗較多,不易維護。

改建後的沙坑上有遮陽棚,讓大夥在夏天玩樂時不致太過燥熱。然而,原本設計的沙坑身障者無法使用,經一番討論後部分沙坑提高且架空,讓身心障礙者可推輪椅入內遊戲,實現「共融」精神。

萬芳四號公園的「沙坑」。(圖片來源:吳恩祺/攝)

記者詢問如何看待這段改建,陳姿秀笑著分享:「有利有弊。」她回憶,人潮最多時小小的場地竟有200多人湧入,用紙板玩山坡,卻沒有順手帶走垃圾,造成環境髒亂;二來是交通壅塞,有些車子甚至橫衝直撞,遊客也會把車子停進私人車位;半夜也有人來玩耍,嬉鬧聲太大,影響到附近居民作息。還好附近有增設其他河濱共融公園,人潮漸退,不然時常接到投訴電話。

風向新聞秘書長曾獻瑩陪同里長實際走訪公園後表示,本座公園和很多國外的play ground的設計理相似,孩童在當中可以盡興的遊戲,也能讓家長在旁安心觀看,小憩一會兒,這座公園設計內容也有很多里長的巧思,結合在地的特色,曾獻瑩指出,公園的設計若與當地里長討論,瞭解在地情況,會更貼近民眾的需要。

共融式遊戲場的確是孩子的最愛,但爸媽們照顧孩子別忘了培養夫妻的感情,閒暇之餘,也可踏入鳥巢鞦韆左側的步道,牽起另一半的手,漫步在樹枝交錯搭疊成遮陽棚下,別有一番浪漫心情。

樹枝相應生長,正巧疊搭成林蔭步道。(圖片來源:吳恩祺/攝)

(記者吳恩祺/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地方人物誌|里長篇〉「萬芳大嬸」陳姿秀 服務24小時不打烊

關注家庭、教育、網路、公益、職場、社區。

記者吳恩祺本月收到贊助金額 NT$0,今年收到贊助總金額 NT$0
電子報追蹤訂閱人數:40,545。

鼓勵吳恩祺,告訴她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捐款支持記者吳恩祺

訂閱風向新聞記者電子報﹙吳恩祺﹚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