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男童「不喜歡講話」被邊緣化 語言遲緩惹禍

[adrotate banner="32"]

一名3歲多的男孩喜歡打球,但在班上他卻常因為「不喜歡講話」被其他小朋友冷落,每當大家在球場上活動,他總顯得孤單,老師提醒父母帶孩子就醫,才發現原來是「語言發展障礙」,所幸經半年語言治療,男童找回自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千琳表示,語言遲緩的問題,在2到7歲孩子的盛行率約為2.3%到19%,不少家長來門診時總會問:「我的孩子兩歲了,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或者「學校老師都說孩子不理人,很過動」,其實,很多疾病一開始就是以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來表現,真正原因卻可能是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自閉症等。

如何判斷發展遲緩是關鍵的第一步?林千琳說,其實每個孩子語言發展都不會相同,但可透過參考指標來評估,並觀察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跟同儕相比是否明顯發展較慢,例如1~2歲應該要會說簡單的詞如baba、mama,2~3歲會說簡單的句子,如果2歲還無法指認五官並說出至少25個詞彙,以及3歲還無法使用至少200個詞彙,只能「鸚鵡式」仿說,都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高度警訊。

林千琳說明,語言發展障礙的原因很多且複雜,包括先天或後天性腦傷、聽覺障礙、染色體異常、智能障礙、感覺統合異常、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自閉症、環境刺激不足、父母不常與幼兒互動、幼兒欠缺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等,都是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背後原因,甚至有些孩子會因「選擇性緘默症」,在某種特別環境無法講話,此時就需以家庭為中心,邀請學校老師參與治療才能達到效果。

林千琳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孩子如果到了5歲還有語言問題,未來容易變得不專心及有社交障礙;過了7歲還有語言問題,未來連寫字都會困難重重,因此提醒家長,語言發展遲緩是一個警訊,背後多有隱藏疾病,只要早期介入治療,就可以改變孩子一生,千萬別有「大隻雞晚啼」的錯誤觀念,一旦延誤醫治,恐怕會後悔莫及。

(畢翠絲/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