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青少年震盪期需陪伴傾聽 父母過於嘮叨將使孩子壓力更大

[adrotate banner="32"]

在台灣,莘莘學子們被大大小小的考試壓的喘不過氣,課業壓力導致痘痘冒不停,氣喘等身體毛病也接連而來,然而此時正值青少年最重視外表的青春期,孩子們對外表及學業的表現多少會有感到焦慮的狀況,若此階段的孩子有異常行為,別以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正面臨情緒的震盪期。

課業、青春痘、氣喘造成焦慮 三大因成青少年自殺元凶

根據一篇刊載於 2016 年5月《衛報》(The Guardian)中的英國研究指出,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主要焦慮因素。該研究針對英國2014至2015年間介於10-19歲的130件自殺個案進行因素調查,發現個案中超過一半(54%)的孩子曾有自傷行為;有27%過世前一週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2%的孩子曾上網蒐集相關訊息。個案中有尋求醫療狀況協助者僅有36%,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和氣喘,而學業壓力佔27%,在面臨或等待考試結果的20名孩子中,11名孩子因考試感到壓力,而其中4位則在考試當天或考試後一天死亡,研究結果令人不勝唏噓。

15至20歲為青少年震盪期 父母察覺異狀應及早處理

結果顯示15-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不穩定)時期,且15歲之後的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的孩子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的死亡,22%的孩子則曾遭受霸凌。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會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當孩子出現自傷的行為,背後一定有他的原因,因此,父母發現小孩有強烈負面情緒時,就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孩子處在什麼想法、情緒與狀況,若孩子刻意隱瞞,父母與師長將難以察覺。

觀察孩子的負面情緒 詢問加討論看見內心世界

她提醒家長們青少年階段青春痘為無可避免的困擾,大多孩子都會向醫生求助,如果老師或家長看到孩子就醫的比例增加,過度強調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強烈負面情緒的孩子甚至會說「我好想死」,當孩子這麼說時,建議父母別急著叫孩子不要有這種想法,應進一步詢問孩子「有這種想法多久了?」、「能怎麼幫忙嗎?」,並注意孩子有無自傷行為。當新聞有相關報導,父母也可以問孩子對事件的看法,和孩子討論並判斷其嚴重度,當孩子已付諸行動就必須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

震盪期最需傾聽及陪伴 叨念、指責孩子壓力反更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過去針對青少年壓力源調查,發現外貌一直是他們所在乎且成為主要的壓力源,更會影響著自信。而父母看到孩子有狀況,往往不是指責就是強勢要求如何去做,然而這對孩子而言這只是無窮的叨唸,有時反而讓他們壓力更大、更焦慮。父母應反問自己所說的話是否有效,不然就別一直說。她建議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增強它,用傾聽及陪伴的方式一起面對、解決問題。例如青春痘和氣喘等身體狀況發生,可以和青少年一起檢視是否有壓力過大的問題,或進一步帶孩子就診治療,葉主任也提醒家長別忘了治療需要時間,這只是個階段性現象。若表現地過於焦慮,可能會令孩子覺得無助,因此父母們也不妨和孩子討論自己的擔心,透過專業的協助共同度過情緒震盪期。(吳宜庭/整理報導)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