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新移民配偶適應有笑有淚 學台語「糞掃」、「米搜」分不清

[adrotate banner="32"]

真人圖書館在國外行之有年,概念就像一般圖書館,只是民眾借閱的是「真人」而不是書籍。透過民眾與真人書的對話,學習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善牧基金會今(27)日舉辦「GoodShe X 故事,閱人讀書館」活動,邀請跨國婚姻新住民配偶,現場分享自身生命故事歷程。希望藉由面對面輕鬆聊天,讓民眾更深入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住民配偶。

中國籍小君現場分享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滴。(謝婷婷攝)
中國籍小君現場分享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滴。(謝婷婷攝)

講中文不一定通 移民配偶重學台語

「有一次我不小心跟老公講說我要煮『糞掃』湯,他差點吐出飯來。」分享者小君(化名)在台上分享,這是她在台灣學台語鬧出笑話。她說原本想講「米搜」(味增),但不留神就講成「糞掃」(垃圾),連她自己都覺得好氣又好笑。

小君來自中國重慶,與老公在中國相識相戀。嫁來台灣以前,她原以為兩人有共通的語言,應該沒什麼適應問題。沒想到老公有8個兄弟姐妹全都說台語,在說國語不通的情況,開始了她學習ㄅㄆㄇㄈ的旅程。她坦言語言是最大的障礙,「語言不通就會變得比較孤獨跟焦慮。」她靠台語新聞跟鄉土劇把台語功力練起來,現在一般溝通沒問題,不過發音還是有點「中國味兒」就是了。

媒體負面報導多 坦言難以適應社會觀感

根據善牧基金會的調查,在台灣的跨國配偶約有50萬,佔台灣人數2%,其中有92.5%的配偶是女性佔多數。基金會社工黃而梅表示,原以為服務這群新移民媽媽們只要教會她們學中文就好,「但後來發現是整體環境的不友善,社會需要更多寬容及尊重,這些媽媽們適應得才會快。」小君也分享,過去也曾遭人指點,媒體也會片段報導「假結婚真淘金」的負面新聞,間接使她們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基金會社工分享,過去新住民配偶常被旁人問:「妳是多少錢買來的?」讓她們在生活中深感被歧視。

在中國有9年資歷「執業中醫生」的小君,在台灣無法學以致用,擁有高學歷完全用不上,連相關執照都不能考。「即使拿到身份證,還是會有人因為我是『外籍人士』直接淘汰,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據她所知,從中國來的姐妹們幾乎都擁有大學學歷,來台灣後硬生生被降格為高中學歷。所幸小君現在在一般私人企業擔任中藥研發員,重拾她的專業。

印尼媳婦咪妮:台灣人習慣打罵教育

「想家是一定會的。」小君說,她發現台灣的習俗多到搞不清楚。她也表示過年的時候最想家,「因為台灣有初二回娘家的習俗,那天特別有鄉愁。」她補充,中國其實沒有「嫁娶」差別,女方嫁人沒有一定要住在男方家中。從印尼嫁來台灣的咪妮也說,在老家是男生要跟著女生的住處移動,文化與台灣大相逕庭。

文化大不同,那是否也有影響到小孩的教育?咪妮率先回答:「有啊!」便接著說台灣人偏重「不打不成材」的教育觀。她表示,老公跟婆婆就跟她小孩不打就不會學乖。她後來才發現,老公以前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公說以前在學校被老師打,在家又要被打一次,好可憐。」她說印尼的教育一定是先溝通,把來龍去脈問清楚後再跟小孩談處罰方式。

目前閱人讀書館總共有10名「真人藏書」供民眾借閱。詳細借閱方式可上「善牧閱人圖書館」網站查詢。(謝婷婷/台北報導)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