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新生兒黃疸 藍光療法最有效

[adrotate banner="32"]

七天大的齊齊是個足月順產的寶寶,三天大從嬰兒室回家,媽媽覺得這幾天膚色看起來越來越黃所以回診驗黃疸,抽血結果黃疸值18.5mg/dl,醫師告訴媽媽齊齊需要住院照光治療,擔心又捨不得的媽媽在診間掉眼淚。

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大部分新手爸媽遭遇的第一個難題。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王詩欣表示,黃疸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白等部位發黃的症狀,這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新生兒延遲出院或再入院的主要原因之一。膽紅素是血紅素的代謝產物,運送到肝臟處理後,經由膽管到腸道排出。

新生兒容易發生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第2至3天開始出現,於4至5天達到高峰,接著逐漸消退,大部分不需治療;但若在兩天內就出現黃疸,或是膽紅素超過照光標準,則為需要積極處理的病理性黃疸。

黃疸數值過高 危害中樞神經系統

王詩欣提及,過高或上升過快的黃疸數值,的確對新生兒的各器官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傷害,臨床上稱為核黃疸,需要積極介入治療。核黃疸的病人在發病早期會出現嗜睡、吸吮力減弱、高音調的哭聲和肌肉張力低下等現象。到了晚期,則出現躁動不安、肌肉張力過高、痙攣等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但近年來對膽紅素的研究越來越透徹,發現膽紅素是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可能在新生兒對抗氧毒性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對於新生兒黃疸治療標準有越來越寬鬆的趨勢。

照光是最常用的治療

最常用的治療方式是--照光,以膽紅素的高低決定照光台數,使用波長450nm的藍光效果最好。可能有的副作用包括:水便、皮疹、脫水、皮膚曬黑等,但少見。另外,若是黃疸值太高達換血標準或是出現核黃疸早期症狀者,考慮換血治療。

回家後持續觀察膚色

新生兒出院回家後需要持續觀察膚色,臉部的皮膚薄,輕微黃疸可能也會看起來黃黃的,但若黃的部位往下延伸到肚子甚至連腳都看起來變黃,可能黃疸值又再上升需要回診檢查。另外是觀察大便顏色,寶寶手冊上有九格大便色卡,如果小寶寶出現黃疸加上大便顏色變白,也需要立刻回診。繼續哺餵母乳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注意吃的夠不夠,最直接反應在換尿布的次數,七天以上的寶寶,一天換尿布的次數,有重量的至少要六、七次以上。

為什麼黃疸容易發生在新生兒身上

* 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70-90天)比成人(120天)來得短,紅血球代謝快,自然膽紅素產量增加。

* 血中膽紅素和白蛋白結合後,才能運送到肝臟,而白蛋白的量在五個月大左右才達到成人標準,因此能送到肝臟代謝的膽紅素不足,導致黃疸增加。

* 新生兒肝臟中UGT酵素系統不成熟,使膽紅素的排除受到影響。

* 新生兒尚未建立正常的腸內菌,將膽紅素進一步代謝分解由大小便排出的能力較差。(畢翠絲/綜合報導)

請支持風向新聞,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捐款連結: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