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防鄭捷殺人案重演 ”家庭教育”是關鍵

[adrotate banner="32"]

鄭捷遺體今天下午3時火化,鄭捷的父母到最後一刻還是沒出現,僅透過友人轉交親筆委託書。先前也表示因為早已心冷,只希望兒子可以早點火化,並且「不領屍只取骨灰」,對兒子的後事低調再低調。

鄭捷閃電伏法之後,議題一直在持續發酵,隨機殺害的小燈泡母親得知消息,在臉書表示心情非常糟糕。她不願表態支持死刑或是廢死,而是真的沒有想透,政府在執行死刑之前做了什麼,他們有去分析瞭解『為什麼』嗎?她先生David曾向準總統蔡英文表示:「孩子走了,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撫慰?我們的答案不是誰一定要被判什麼刑,而是下一次我們帶著孩子上街遊玩時,我不需要再提心吊膽,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撫慰。」

她問鄭捷死後「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瞭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國小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呼籲政府應該給個交代,民眾才不會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投書蘋果日報,分析鄭捷的病態人格怎麼養成,他舉葛爾•柏格醫生(Ivan Goldberg, M.D.)在1995年把「網路成癮」視為一種精神錯亂。台灣社會對電影、電視、漫書進行分級管制,卻放任電玩遊戲穿梭家庭、校園及社會每個角落。父母也有責任,從小就讓小孩滑手機,無視網路對小孩身心發育可能造成不良影響,”打怪 “已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結果引發不小問題。

戴伯芬呼籲:「社會大眾如果不願正視鄭捷事件的成因,檢視養成諸多年輕病態人格的家庭與社會環境,隨著知識經濟崛起、網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擴張,預料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類似鄭捷事件出現,成為台灣家庭與社會無可挽回彌補的傷痛。 」

社工師鄭凝淵也投書蘋果,認為社會問題源頭多為家庭,他問鄭捷父母是否能坦然無懼的表示,自己善盡親職呢?「人會走上極端,所受影響並非單一因素,許多讓人難以直視之社會重大案件,探究其本質仍是家庭問題。家庭是組成社會之單位,人在家庭社會化的過程,也將影響人的行為與思想,不只是家庭會影響人,其所處之社會環境亦然。 」

鄭凝淵呼籲,付出關懷才會改變,何不思考如何關懷自己身邊的人、如何善盡社會責任,讓這社會充滿愛與希望,希望三聲槍響過後,不只是畫下休止符。(江呈亨/台北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