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吃不胖!特定基因的人 體重超標比例低4成

[adrotate banner="32"]

研究發現,帶有特定基因的人,確實比較不容易胖!有些民眾不愛運動,還有吃宵夜的習慣,卻依然保持著苗條的身材,除了飲食與生活習慣之外,窈窕關鍵就藏在基因的秘密之中。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今(8)日公布一項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分析結果,發現如帶有DOK5基因,即使沒積極控制體重且習慣吃宵夜,高BMI的比例仍比一般人低4成。不過,雖有一半台灣人口有這種基因,國人普遍不愛運動、飲食習慣差,所以國內仍有超過一半人口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的肥胖者。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公布一份由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沈志陽,與台塑王詹樣公益信託合作所做的肥胖相關研究調查,在「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中,由中研院沈志陽教授所指導的子計畫三團隊,分析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中的統計資料,自1萬筆經抽血分析基因及填寫問卷回答生活習慣的民眾資料中,發現沒有控制體重且有吃消夜習慣的群體帶有DOK5基因位點變異者,可降低四成(41%)的高BMI 風險。

沈志陽教授指出,經比對基因編碼資料庫後指出,DOK5基因位於20q13 染色體區域與胰島素信號的傳遞與免疫反應有關,DOK5基因變異者因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減低細胞吸收血糖的能力,進而降低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中所造成的高BMI風險。

進一步分析,在DOK5基因未帶有變異位點的民眾中,發現可以透過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譬如維持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減少每周使用外食和吃宵夜的頻率,也是同樣可以降低BMI,綜合評估維持運動習慣、減少使用外食和吃宵夜的情形下,仍可降低15%的高BMI風險。

沈志陽表示,雖然DOK5基因能夠減少細胞吸收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高BMI風險,且國人將近一半有類基因,但這次根據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統計也發現,國內仍有一半人口屬BMI大於24以上的肥胖者,這也代表體內即使有這基因,若運動時間太少、飲食習慣太差,肥胖仍然有機會上身。

過去有研究發現,減少外食可降低24%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沈志陽建議可選擇像TABATA這類間歇運動;而中研院也有研究發現,持續進行TABATA二個月,所有參加者BMI平均下降1.06%。規律運動,建立好的飲食習慣,是擺脫肥胖的不二法門。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