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教養學問大! 專家:孩子尚未成熟,需要大人教導引導

[adrotate banner="32"]

到底該如何教養孩子呢?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在媒體發表文章《適度介入,讓孩子養成自律》中提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所以要尊重、同理、傾聽。不過,孩子就是個尚未成熟的人,絕對需要大人的教導與引導。

澤爸在《蘋果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到,一個人成長歷程中,都會從以自我為中心的「無律期」開始,經過「他律期」,才會在內心逐步地轉為「自律」。成為無須他人叮嚀、催促與碎念,會自己想到做了這件事的後果與他人的感受,一個真正懂得負責與具有同理心的成人。

然而,「管太緊,變成控制;管太鬆,變成放任」,對於青少年如何才是適度的管教呢?他認為重點有兩個:管大不管小,給予有限制的自由;保持溝通與傾聽,說出讓孩子聽得進的教養。

澤爸認為,爸媽不能什麼都管,也不能全部都不管。要有大方向的規矩與規範,繞在孩子的外圈給予限制,且要夫妻一致。如果沒有碰到規矩的線,爸媽不介入,給予自由與尊重,頂多觀察與偶爾的提醒即可。而當孩子碰到線了,就要對孩子實施教養行為;這條限制的外圈,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自律能力的完成度,做出適度的放寬與放手。

他舉3C為例,完全不允許,讓孩子跟不上時代與同學間的話題。完全放任,會讓孩子的度數加深、專注力不足、失去對靜態事物的吸引力,若是電玩成癮更嚴重。所以務必要規範,討論一天的使用時間,規範使用的場所、時機與內容,講清楚了,孩子要看什麼節目、電動,就不要介入,觀察就好。

但他也提醒,務必要先有溝通,若沒有溝通只有教,就變成了「命令」與「說服」。平時有順暢的溝通,教起來才會事半功倍,因為「溝通的本質,不是講的人講了多少,而是聽的人聽進多少」。

尤其與青春期的孩子保有順暢的溝通,爸媽必須要先學會等待。他說,假使孩子來傾訴了,務必要重視孩子的說話,多傾聽、少講道理,才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願意向爸媽開口。

「道理的話務必簡單扼要,講完後,開放一段時間讓孩子說,爸媽請單純的傾聽,切勿打斷、否定與辯解,可以把想說的先記在心裡,等孩子說完了,再來說明即可。有來有往的說與答,才是真正的雙向溝通」。

澤爸說,青春期的孩子不再以順從當作唯一選項,但這不表示他故意要與父母反抗與作對,而是他更想多做「自己」。這段過程多少會有爭執、對抗與混亂,此時最需要放手的人,就是爸媽自己。給予孩子信任、同理、陪伴與理解。

他說,在孩子摸索自我旅程中,以「有限制的自由」設定通往「自律」道路上的大框架,伴隨著「順暢的溝通」,讀懂孩子的內心想法、說出聽得進去的教養話語、教導孩子可以如何表達,讓家成為最棒的避風港與充電站。「當孩子逐漸成為自律的成人後,父母才能夠完全地不用管教,成為真正的朋友」。

(李遊博/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