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美作家 : 毒品成癮背後的主因其實是孤獨

[adrotate banner="32"]

K他命已連續五年名列台灣毒品榜首,甚至有製毒者將K他命包裝成巧克力,或混入即溶咖啡包,試圖影響更多不知情的年輕人與小孩。一位南部國中校長接受周刊專訪時表示,「現在的國高中生,恐怕有將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都有碰過毒品。」台灣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陷入毒品的泥沼實在令人十分憂心。曾有一位基層查緝人員投書媒體表示,從勒戒所出來的青少年們再犯的機率超過八成,以致讓第一線毒品查緝人員力不從心,抓不勝抓。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毒癮犯經歷辛苦的解毒過程,最後仍選擇再次投向毒品的懷抱呢?真的是毒品造成了上癮行為嗎?美國暢銷作家約翰海利( Johann Hari)表示,答案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海利在暢銷書「成癮背後:永不休戰的毒品爭戰(Chasing The Scream: The First and Last Days of the War on Drugs)」(暫譯)的介紹影片中,說明我們對毒品成癮的認知是錯誤的。海利說,戒除上癮的問題不是戒除某一樣物品,而是應該協助成癮者建立健康的人際網絡。

海利在影片中提到,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曾接過毒品。例如,醫院中使用的二乙酰嗎啡,也俗稱海洛因,甚至超越黑巿販賣的純度,是醫生提供病患做為醫療所使用的。如果使用毒品會上癮,那為什麼這些使用過海洛因的病人出院之後,並沒有因而成為吸毒犯。於是海利依此提出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的發現:人類的天性需要互相依賴及接觸,人處於健康開心的狀態時,會自然地與身邊的人建立人際網絡;相反地,當人處於受傷打擊時,會選擇寄託某一物品來放鬆或忘卻內心心靈的需要。因此,毒品只是上癮的其中一項類別,過度依賴手機、電玩、色情、酗酒、賭博或網路,成為強迫性行為,也都稱之為「上癮」。

上癮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人際關係的空乏。(示意圖摘自網路)
人類天性需要相互依賴,缺乏健康的人際網,會讓人尋求其他慰藉方式。(示意圖摘自網路)

現今在美國約有450萬的人使用藥物改善情緒問題,成癮者的共通點是,當處於低潮或痛苦時,沒有找到其他方法可以讓他解除身心靈上的痛苦,當他發現只有藥物可以解除他的痛苦時,他就會屈服於藥物,並且依賴藥物,於是就變成上癮。社會福利機構目前的解決方式是,將成癮者隔離與外在的聯繫,安置在戒毒中心。與外隔絕也許可達到一時的效果,但只要吸毒者回到原本的環境,一個人再次孤單的面對毒品的誘惑時,許多人還是再次的淪陷。因此可推論,當吸毒者無法建立健康的人際網絡時,不管經過幾次隔離戒毒,多數成癮者仍會復發,即便戒毒過程很艱辛。

於是海利認為,社會花太多時間討論如何讓人成功戒癮,或打擊毒販。但更需要重視的是課題其實是,如何讓社會成為健康的社交網絡來彼此照護,建立人與人而非人與物品的關係,沒有人會落單。這項論點,引起大眾的熱烈迴響,雖然有些人認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網絡」過於理想化。如艾迪賈菲博士就說,人之所以心靈受創,其大部份來自這個現實社會或家庭裡人與人的關係。但艾迪也認為,我們不能過度美化這個世界,所以更應該將重點放在降低早期創傷的可能性。他說:「跟這個充滿殘酷及美好的世界打交道前,受創是必然的,所以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十分必要的。」(謝婷婷/綜合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