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聞

紀錄片入圍名單揭曉 台灣15部脫穎而出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陳界仁工作室臉書, 《靈山》 The Mountain臉書,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翻攝網路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邁入第十屆的「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於今天公布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本影展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指導、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主辦,歷經兩個月的初選過程,「國際競賽」、「亞洲視野競賽」、及「台灣競賽」入圍名單,在今天的記者會上揭曉,並由文化部影視局副局長禚洪濤頒發入圍證書予入圍的台灣導演。

其中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及陳界仁的《殘響世界》皆有亮眼表現,同時入圍台灣競賽及國際競賽。兩位創作者皆非傳統的紀錄片導演,前者多從事實驗電影創作,後者則深耕當代藝術。蘇弘恩的《靈山》,及郭亮吟、藤田修平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亦同時入圍亞洲視野競賽與台灣競賽,後者即將在今年的 TIDF 世界首映。初選委員詹正德在記者會上有感而發地表示,對一個社會而言,紀錄片是重要根基,唯有持續且長期的累積,才能夠讓台灣電影創作更具力量。

《殘響世界》以樂生療養院為題材,拍攝非主軸、散片式敘事的作品。
《殘響世界》以樂生療養院為題材,拍攝非主軸、散片式敘事的作品。
《靈山》以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為主題的紀錄,包含族人的文化實踐、生活信仰與規範的維持及社會價值。
《靈山》以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為主題的紀錄,包含族人的文化實踐、生活信仰與規範的維持及社會價值。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同樣以當代的視野,回顧殖民與戰爭對台灣現代藝術、文學的影響。立石鐵臣便是當代的灣生畫家之一。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同樣以當代的視野,回顧殖民與戰爭對台灣現代藝術、文學的影響。立石鐵臣便是當代的灣生畫家之一。

關注當代議題 美學形式拓邊

國際競賽的 15 部入圍作品,皆為首次在亞洲放映。這些作品不僅在美學形式及敘事觀點上展現豐沛的想像力,題材內容上,也反映出繽紛多元的社會現實及人文景況。來自荷蘭的《行過天堂之火》(Those Who Feel The Fire urning),聚焦歐陸難民議題,以落海難民的體感及其視點出發,實驗性地開拓難民生命政治的新視野;《浴主之血》(Covered with the blood of Jesus)聚焦非洲奈及利亞石油跨國公司對當地造成的影響,精準呈現在全球化經濟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下,弱勢者如何突破社會階級迴圈;《法薩爾特家族祕密》(A FamilyAffair),一部反家庭電影的家庭電影,導演將攝影機轉向高齡九十五歲的祖母,挖掘家族成員之間的愛恨情仇,挑戰拍攝者與觀者的道德極限。

亞洲紀錄片因為複雜的歷史文化、難以規避的後殖民脈絡與素樸的製作環境,所投射出的影像也就更為豐富迷人、生猛有力。入圍的15部作品中,來自東南亞與南亞的作品共有四部, 潛力無窮不容小覷。 《橋下的迴聲細語》(Murmurs from the Somber Depths of Sta. Mesa)凝視菲律賓的社會邊緣,幽微而詩意地展現對人處境的關懷;《夜寐之城》(Cities of Sleep)則同樣聚焦城市邊陲,從遊民尋找睡眠之所,呈現印度底層的生命力度與況味。張贊波導演的新作《大路朝天》,從一條高速公路的興建所引發各種工安事故、抗爭、黑幫介入,一窺屬於大國之夢下的時代寓言;《歡迎來扮家家酒》(Welcome to Playhouse),南韓女導演以童趣、俏皮的手法,深刻描繪新世代女性在面對傳統女性身份時的衝突與不適應,將在 TIDF 國際首映。

探討多面題材 跨界創作突破自我

台灣競賽將近 200 部作品參賽,競爭相當激烈,最終選出 15 件作品入圍。這15 部作品的題材廣泛豐富,不論對環境、國族歷史、藝術、文化等題材都有全面而細緻的描繪。黃亞歷的個人首部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以膠卷完成拍攝,透過大量復刻、文本重現等實驗性手法,重構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個超現實主義詩社「風車詩社」其璀璨如煙花般的命運;而郭亮吟、藤田修平的作品《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則同樣以當代的視野,重新回顧殖民與戰爭對台灣現代藝術、文學的影響,就灣生議題提出更豐富的視野。

《日曜日式散步者》,以膠卷完成拍攝,透過大量復刻、文本重現,重構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個超現實主義詩社「風車詩社」。

生態記錄大師柯金源的最新作品《海》,費時三十年,跳脫以往熟悉的新聞紀錄片模式,針對台灣的海洋問題做了詩意而深入的探尋。李念修的《河北臺北》與李立劭的《南國小兵》,則貼近那些被歷史遺忘、受困於戰爭記憶與國族鄉愁的人。作品多以錄像裝置為主的藝術家陳界仁,其作品《殘響世界》以樂生療養院為題材,將國家、社會加諸在樂生院民身上的暴力,化為一幅可見的圖像。《挖玉石的人》是導演關注緬甸玉石礦工處境的真誠之作,貼近民族誌影片的拍攝,從邊緣人物的日常反思全球化結構下的苦與痛。吳耀東的《戲台滾人生》,深入台灣民俗戲曲文化,記錄了當代國家文化政策力量之下,歌仔戲團的興衰。黃信堯的《雲之国》將鏡頭帶往了琉球與那國島,與島上萬物譜出一首絕美的影像詩。一向以紀錄片揭露真相、與社會思辨的李惠仁導演,其作品《蘋果的滋味》梳理了壹傳媒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反思台灣媒體生態。

《河北臺北》紀錄因戰爭來到台灣的老李,一待60年不曾回家。寂寞時候,他穿戴假髮女裝,想彌補錯失的璀璨年華。
《河北臺北》紀錄因戰爭來到台灣的老李,一待60年不曾回家。寂寞時候,他穿戴假髮女裝,想彌補錯失的璀璨年華。
《挖玉石的人》以冰毒勇奪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趙德胤的作品,描寫緬甸玉石工人因戰爭被迫進入戰區開採,以求賣相好的玉石能脫離窮困的生活。片中部份使用偷拍方式,意味著礦區生活日常。
《挖玉石的人》以冰毒勇奪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趙德胤的作品,描寫緬甸玉石工人因戰爭被迫進入戰區開採,以求賣相好的玉石能脫離窮困的生活。片中部份使用偷拍方式,意味著礦區生活日常。
《蘋果的聲音》深究壹傳媒的羶色腥與狗仔文化,帶出新聞自由的價值捍衛,既精彩又諷刺。
《蘋果的聲音》深究壹傳媒的羶色腥與狗仔文化,帶出新聞自由的價值捍衛,既精彩又諷刺。

資深紀錄片導演紛紛推出新作,展現對社會的關懷、形式的創新之際,本屆亦有多位年輕導演以新銳之姿入圍。林婉玉的《台北抽搐》,以實驗性手法展現被攝者黃大旺的獨特魅力。廖建華的《末代叛亂犯》,透過深度訪談與歷史文獻爬梳,重現九0年代發生的「獨台會案」;而盧彥中的《就是那個聲音》,則以講述「義賊廖添丁」風靡台灣數百萬聽眾的廣播名人吳樂天為主角,向曾經歷、抵抗戒嚴時代的上一代致敬。李珮毓《有一天都要說再見》,則以超乎年齡的成熟,溫柔記錄親情與死亡;蘇弘恩《靈山》,是當代少見堅持以膠捲拍攝的紀錄片,從長年居住部落的祖父出發,一路擴及族群與島嶼的歷史與文化。這些紀錄片,皆展現年輕一代台灣創作者對家國歷史的省思與詮釋、對小人物內心幽微之處的細膩關懷。

第十屆「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於去年底(2015年)結束徵件,來自 117個國家與地區的作品,投件總數達 1,700 件,破歷屆新高。本屆初選小組委員包括台灣電影及紀錄片界重要影人、學者、影評人、影展代表等共16人,包括王君琦、林明玉、洪淳修、吳俊輝、奚浩、陳佳琦、陳斌全、陳俊蓉、陳亮丰、黃建宏、黃奕瀠(阿潑)、詹正德(686)、孫松榮、鄭秉泓、吳凡、林木材,評選重點聚焦於紀錄片美學上的嘗試創新,以及在議題觀點上的深度聚焦及獨特視野。據初選委員觀察:「今年入圍的影片在緊扣難民、資本主義全球化、弱勢照顧、革命反政府等當代議題之餘,也以美學上的拓界,賦予再現真實嶄新的思考和定義,即便是題材相對傳統的人物傳記或歷史紀錄片,亦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方式。」

影展將於 2016 年 5月 6 日至 15 日於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辦,詳情請上官網查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