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震頻傳 專家:民眾須釐清地震防災2大迷思
圖片來源: 昇典 葉 on flickr
記者馮紹恩/台北報導
台東18日上午9時9分發生芮氏規模5.1地震,至18分時又發生4.7餘震,高雄市桃源震度達5級最高,再來是台東利稻3級、雲嘉南地區僅2級有感地震。上午9時12分、20分、32分都有餘震。長期致力於宣傳防災觀念的專家蔡宗翰表示,面對地震,民眾須破除2大迷思,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地震測報中心報告指出,北台灣都未達1級,雖有不少人感到搖晃,地震中心表示,主要是受地震波長波效應影響。上午9時9分的地震地央在台東縣政府西北方37.4公里,位在台東海端鄉,規模達5.1,深度16.7公里。截至目前為止,並未傳出任何災情。
面對地震連連的現況,民眾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財產成為首要課題。長期致力於防災演講的蔡宗翰17日發表文章,指出2大民眾常見的地震錯誤迷思,第一點是「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第二點是「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針對在地震來時是否要打開大門,蔡宗翰表示,認為地震時要先打開大門是國人習以為常的觀念,事實上無論是美國、日本、紐西蘭的國家官方防災機關,都主張地震發生時應立刻找掩蔽。
蔡宗翰指出,根據統計,會致使門框變形的地震震度至少約5級以上,同時這個震度也是地震「造成傷亡」的開始。造成傷亡的主因有2個,一個是被掉落物砸中,另一個則是移動中摔倒或碰撞受傷,再更嚴重一點才是房屋倒塌。蔡宗翰強調,「當地震開始搖晃建築,一定會先發生東西掉落、傢俱位移、翻覆,因此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蔡宗翰說,縱使真的門框變形打不開人因此受困屋內,也不會立即有生命安全的疑慮。
蔡宗翰表示,開門的目的是為逃出建築外,亦即所有通往戶外的路徑上的門都要開才有效用,他假設,若今天住在二樓以上,開完二樓的門後,還必須走到樓下,將樓下的『大門』也打開,才算是通往戶外。他說,「在地震瞬間的幾十秒內,在身體不穩的情況下要移動如此長的距離、面對更多掉落物擊中的危險,實際上完全做不到!」蔡宗翰表示,當地震發生時找尋掩蔽,避免移動是基本原則,必須等到地震稍歇後,再去做開門及後續關電源的動作。
對於第二個常見誤解,「在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蔡宗翰說明,緊急避難包是家家戶戶在面對地震災害,都應該做的一項事前準備。蔡宗翰指出,許多人卻誤解,以為「緊急避難包是在人被瓦礫堆活埋受困時,支撐生命使用的」。
蔡宗翰說,當地震發生時,立即就地避難是首要原則,「當下絕對沒有時間跟機會去拿緊急避難包,」他進一步指出,無論建築物有無倒塌時,民眾將無法確認緊急避難包就剛好在手邊。
對於緊急避難包真正的使用時機,蔡宗翰表示,是在地震結束之後,當民眾發現建築物有嚴重的結構損傷,必須「離開到避難收容所暫時生活」時使用的。蔡宗翰以日本為例,在家家戶戶都有準備防災包,備妥生活及延續生命所必須的物品,民眾一旦出狀況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可以將防災包拎了就走。
對於防災包中的物品,蔡宗翰也以日本為例,10樣日本民眾認為必備的物品:
1.手電筒
2.飲用水
3.立即可食的口糧、罐頭等
4.備用電池
5.迷你收音機
6.現金
7.面紙、衛生紙
8.火柴、打火機
9.蠟燭、固態燃料
10.手套
蔡宗翰強調,手電筒除了放置於避難包外,也應放置於床邊或是家中定點,因為地震來臨時,家中各種傢俱可能到處散落、破損,加上停電,當下萬一無適當的照明,很可能衍生二次意外。他以921大地震為例,有些民眾沒有想到樓梯會被震斷,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之下往下移動,結果卻造成雙腳骨折,「因此,在床邊準備手電筒就是必要的措施,可考量購買本身就具有螢光的手電筒,便於尋找。」
作者:蔡宗翰(已獲得同意刊載於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