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風向專欄

風向觀點:人口問題不重視,將導致二、三流人才治國的惡化

[adrotate banner="32"]

新冠疫情肆瘧導致民眾踴躍戴口罩、打流感疫苗,看來不止阻擋了新冠肺炎的發生,也降低了我國的死亡人口。今年臺灣雖然冷得早,但10月的死亡人口,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808人,也使10月份的出生人口終於高於死亡人口,暫時扼止了人口「生不如死」的現象。

更可喜的是10月份異性戀結婚對數大增至12,204對,而離婚對數至10月「僅」達42,851對、離婚率不到千分之2.20,也可能創下近20年以來最低。這些對於人口問題嚴燒的臺灣而言,彷彿降下一絲絲毛毛雨。

人口衍生的問題太多,今年臺灣總人口可能減少4萬人以上,對絕大部分臺灣民眾而言,2,360萬人減個4萬人,就像拔根牛毛,哪裡有任何感覺?不過從臺灣總體發展而言,最近有個新的危機出現,是從少子女化衍生出來的。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資料,大學學測從5科改計4科後,現在越來越多明星高中的學生,以醫學、生技、理工科系為主要升學目標,即為所謂「第二、三」類組,萬一失手,才考慮社會及人文科學科系。原因在於,就業市場的失衡。

現在唸社會人文科學,就算一路唸到博士,除了教職、極少數的研究機構,幾乎沒有其他較高薪出路。在少子女化情況下,大學教職一再刪減、遇缺不補。就算開缺,大學通常要求必須有一定學術成績,國立大學一開教職缺,能做研究的私立大學副教授立即申請遞補,私立大學一開缺,能做研究私立科大優秀的老師也跟著遞補,剛畢業沒有學術成績的新鮮博士幾乎毫無機會。而私立科大會開缺嗎?不會了,未來10年起碼有30所私立大學、科大將被迫關閉,現任教授資遣都是大問題,何來職缺可以遞補?因此,現在國內大學畢業,所謂的「土博士」,一畢業能有全職工作的,幾乎難上加難,能找到一週有10堂可以兼課的,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但醫學、生技、理工科系的即非如此,優秀學生從上述科系畢業,倘使能一路唸上去博士,即便找不到教職,但國內眾多的理工、生技產業,需要大量的博士繼續研究、開發,就業大部分不成問題,而且還是高薪。上一代看到如此的產業生態,也鼓勵孩子們往理工、生技發展。

也因此,未來極有可能,一流優秀的高中生,在就業市場的驅動下,均走向職缺多、薪資高的理工、生技業;在入學無法申請到理想理工、生技科系,才勉為就讀社會人文科系;講白了,就是一流人才讀理工、生技、醫學,二流人才讀社會、人文,除了少數真正醉心的,最優秀的學生通常不會投入社會、人文的行列,更不會進修這方面的博士。

這是少子女化導致整個國內職業生態鍊傾斜的結果。一個國家的政治、人文、社會研究、教學、發展重不重要,自不待言。就像當年孫運璿等人苦苦請求一流人才回國服務的目的一樣,如果未來政界、社會人文科學界都缺乏一流頂尖人才,未來整個國家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堪慮,而人文精神的建立、道德涵養的培養更是岌岌可危!

少子女化,衍生太多太多的問題,但似乎黃河未及、棺材也還沒抬出來,所以政治人物也無所用心,是否,這就是二、三流人才治國的結果,就不得而知了。

同志大遊行讓人憂心?風向新聞邀請您一起把15個跨虹者的故事送進全台灣1257間國中、高中的圖書館!讓學生接收到的不是只有「同志驕傲」的信念,而是可以看到跨虹者這些同性戀過來人真實的生命故事。

〈送跨虹者進校園〉資助計畫

https://bit.ly/38dvI7P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