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風向專欄

風向觀點:增加母親照顧的育兒津貼,才符合孩子的利益

[adrotate banner="32"]

繼「同性婚姻」、「通姦除罪化」之後,女性主義繼續在我們的家庭及社會政策領域攻城略地,「托育公共化」是部分女性社會運動者當前的目標。

不要懷疑,確實如此。在少子女化問題嚴重的今天,部分基進女性主義者,不斷頌揚北歐國家在托育公共化對女性就業的成就。但其主張的本質,卻在於「去家庭化」、「去母親化」,昨天在立法院有關托育津貼的公聽會可見一斑。

衛福部規劃將在家自行照顧的育兒津貼,從2500元增加至5000元、另外托育補助則從6000元增加至7000元,看起來對在家育兒及或送外托育的父母都有好處,卻引起托嬰中心的反彈,認為兩津貼差額太過接近,反而降低家長托育的意願。我們不禁要問,降低家長托育意願,有什麼不好?政府的托育政策,究竟是為了讓托育業者生存,還是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我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日漸成長,從1997年後的20年間上升了5.28%。其中25-29歲組的女性勞參率達到接近90%,35-49歲三個組間也達到70%以上,顯然為了讓女性能夠順利就業,平價和優質的托育政策有其必要,此無庸置疑,政府責無旁貸。

但是育兒時期、25-44歲女性的平均薪資卻僅有35,033元。換句話說,如果按已婚婦女平均生1.8個小孩,扣掉無論托給保姆或機構的費用,可能剩餘不到2萬元。因此無論從103年或107年0-5歲的學齡前兒童來看,都有將近28%由母親自行照顧。這些母親,無論從教育、安全、經濟的角度自行照顧自己的孩子,有什麼不好嗎?

然而部分女性主義運動者可能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母性不是天生的,是被男性霸權所塑造出來的」、「母親不是孩子最好的照顧者,照顧孩子是所有人的責任,包括沒生孩子的人」、「女性到職場發展自我,才能從男性霸權釋放出來」等等。因此,社會及基進女性主義者,基本上主張托育應該採取「公社制」,孩子生了放公托場所,由社會及國家來負責,照顧孩子不是女性的責任。

這些觀點有其背景,乃從女性、母親的角度出發。是否符合我國民情,或有不同看見。但從兒童的角度,許多實證研究亦顯示,無論從發展、學習、成熟、語言、統合、情緒等角度,由母親自行照顧的嬰兒,表現要比其他托育方式的孩子更好,尤其是長時間托育的孩子。

因此我們更要問,托育,是為了要解決大人是否「從男性霸權中釋放出來」,還是為了下一代的發展?如果只想大人的問題、不生不就得了?大人看到孩子生了之後,結果是交給別人來照顧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反而降低了生育意願?

多項國外的研究不斷質疑,為何母親照顧孩子不被視為一項工作,而照顧別人的孩子卻為有給?而部分女性主義者亦始終垢病,社會將育兒的付出當成無價,或是全職母親的付出並無薪酬,對女性非常不公平。因此,政府的努力方向,不該提供更多育兒津貼,讓全職母親至少擁有基本工資,才是更為尊重女性嗎?

至於參與準公托業者的生存問題,我們認為,即便政府提高更多的育兒津貼,在目前的社會趨勢下,育兒婦女就業的情況只會日漸增加,其實不必擔心。但即便提供優質、平價的托育有其必要,不要忘記,今年的嬰兒出生數將創1949年後新低,已經有業者反映,現在的準公托政策,拉了原本應該歇業的私立托育業者一把。當未來出生的嬰兒數越來越少,難保屆時托育機構不會成為另一個廣設大學問題。

我們主張,托育政策應該有更多選擇,不是只有公托。業者不是托育政策的主體,孩子才是。每一個為孩子付出的母親,都值國人向她們致敬。請枱面上持女性主義的政治人物,尊重母親為孩子所做的選擇及犧牲,並且為母親爭取更多育兒津貼,讓母親的努力成為實質的代價,安心在家照顧孩子,才符合孩子的利益,也是女性主義更高的境界。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喜歡這篇新聞嗎?

支持風向新聞發展促進「富足新聞」


或是,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