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要聞

嬰出生10天染沙門氏菌「腸穿孔」險喪命 醫曝致命原因

[adrotate banner="32"]

家長碰觸嬰幼兒時,尤其是烹調食物和餵食嬰幼兒之前,務必洗手!林口長庚醫院近期收治3名1歲以下的嬰兒因嚴重沙門氏菌腸炎而住院的個案,年紀最小僅出生10天,並產生壞死性腸炎、腸穿孔、腹膜炎以及敗血症等併發症,性命垂危;所幸經過治療,病況都穩定下來。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表示,沙門氏菌腸炎通常是因為生食或吃了未煮熟受污染的食物製品或水所引起,多以急性腸胃發炎表現。5歲以下幼兒是好發族群,尤其是1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

一般病患在感染後約6-72小時會有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腹部絞痛和腹瀉等症狀,有時糞便會帶有黏液和血絲便等,常常嚇壞不少患者和家屬;所幸一般健康的成人和年齡較大兒童發生沙門氏菌腸炎大多自行痊癒,症狀也僅持續10天或更短的時間。

然而若是嬰幼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此菌,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如敗血症、肺炎、骨髓炎、腦膜炎或是腸穿孔等等,未及時救治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家長碰觸嬰幼兒時,尤其是烹調食物和餵食嬰幼兒之前,務必洗手。(圖片提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吃生蛋或半熟蛋   恐感染沙門氏菌

邱政洵副院長指出,雞、鴨等家禽是沙門氏菌的主要宿主之一,因此不僅會污染蛋殼,也可能侵犯到蛋本身,所以吃生蛋或半熟蛋,就有可能遭受感染。

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歷經三年多的追蹤並運用精密的基因體比對研究方法,針對近年來台灣沙門氏菌感染疫情作深入的探討,發現沙門氏菌更常在豬肉雞肉等未經烹煮的肉品上驗出,再由這些肉品直接或間接造成一般人的感染。

許多家長不解,嬰幼兒主要的營養來源是母乳或配方奶,少有肉類和蛋類,為何也會感染沙門氏菌?

長庚研究團隊藉由病童家長的問卷調查,推估可能是家長處理肉品後未徹底清潔雙手,或處理肉類和水果蔬菜類的砧板和刀具沒有分開使用,造成其他食材和廚房環境污染,用了帶菌的手或者在帶菌的環境下調製配方奶,或是準備副食品給幼童吃,就可能沾上沙門氏菌,導致嬰幼兒得到沙門氏菌感染。

邱政洵提醒,家長碰觸嬰幼兒前務必洗手,尤其是烹調食物和餵食嬰幼兒之前;砧板、刀具應區分生熟食;區分肉品與蔬果類專用;雞蛋、肉品務必煮熟後再食用;避免使用未消毒或未煮過的水源,如井水或礦泉水等。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關注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議題,人物深度報導與地方大小事。

記者畢翠絲本月收到贊助金額 NT$0,今年收到贊助總金額 NT$0
電子報追蹤訂閱人數:40,560。

鼓勵畢翠絲,告訴她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捐款支持記者畢翠絲

訂閱風向新聞記者電子報﹙畢翠絲﹚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