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台灣驚見茲卡病毒 傳播途徑、症狀皆似登革熱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疾管署提供

記者蒲孝如/台北報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19)下午宣布,國內發現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Zikavirus)感染個案,是1名首次來台工作的泰國籍24歲男性,10日入境時發燒,經檢驗並確診感染。疾管署表示,茲卡病毒也是透過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且發病症狀與登革熱類似,包括發燒、頭痛、關節痛等,但茲卡病毒還可能引發結膜炎(紅眼),這與登革熱不同;目前茲卡病毒沒有預防疫苗。

據傳近來在巴西東北部爆發新生兒小腦症(Microcephaly)疫情,就是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疾管署目前擬將該病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並提升中南美地區及東南亞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馬爾地夫等6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疾管署特別提醒,懷孕婦女暫緩前往流行地區,懷孕婦女及計劃懷孕婦女如必要前往請先告知醫師並於當地做好防護措施。

傳播途徑似登革熱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說,茲卡病毒是黃病毒的一種,目前認為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目前發現茲卡病毒在病媒蚊(斑蚊屬)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形成傳播循環,詳細傳播過程仍待研究。此外,曾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傳染。

他說,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7天潛伏期後,開始發病,發病期間血液中帶有病毒,如果又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進入蚊子體內增殖15天左右,進入蚊子唾液腺,此時蚊子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其他人也會受到感染。母嬰垂直傳染也可能會傳播茲卡病毒,例如在生產時胎兒碰到母體的血液,這相當罕見,迄今也沒有案例是母乳哺育而傳染給嬰兒。另外,不排除輸血會造成傳染,但至2015年6月為止,沒有這方面的報告。

預防方法也似登革熱

治療茲卡病毒目前並無專門藥物也無疫苗,預防以防止蚊蟲叮咬最重要、治療則是採用支持療法,患者可用非阿斯匹靈類的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補充足夠的水分,充分休息,通常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

疾管署叮嚀民眾,在流行區域可用含有例如DEET、picaridin、IR353、檸檬桉精油、para-menthane-dio成份的防蚊液,如果併用防曬乳液或化妝品,防蚊液要噴在最外層。外用防蚊液噴在衣物上的效果不大,應噴灑含有Permethrin成分的衣物處理劑。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一般民眾如計畫前往,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感染風險,並做好防護措施。

1922 ZIKA
(圖/疾管署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