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防病毒性腸胃炎 勤洗手求自保

[adrotate banner="32"]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表示,今年冬天的病毒性腸胃炎已經流行好幾波,症狀分歧,嘔吐是最常見的症狀,其次為腹瀉、腹痛、發燒、全身虛弱及脫水。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罹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患,有患者嚴重嘔吐吐到膽汁都吐出來,打止吐針或塞止吐塞劑甚至都還無法控制症狀,需要打點滴讓發炎的腸胃適當的休息並治療脫水,才能慢慢再開始喝水進食。

嬰幼兒、年長者 慎防脫水和電解質流失

多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產生後遺症,但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

衛福部疾管署提醒民眾,治療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家中有嬰兒或幼小孩童的家庭可在一般藥局購得口服電解質溶液,以備需要。

少量病毒進入口中 即導致感染發病

一般人認為,要注意衛生,常洗手,避免傳染病上身或傳給別人。但依照輪狀病毒在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即便公共衛生已經很進步,民眾的水準也夠高,依然無法減少病毒性腸胃炎的流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病毒性腸胃炎的這些病毒,致病的劑量很少,意思是只要很少量的病毒進到口中,就可以導致人體感染發病。吳宗儒認為,要減少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播,有幾點一定要特別留意。

1.正確的洗手

根據統計,正確的洗手可以減少手中病菌數量達99.99%以上。把握「濕、搓、沖、捧、擦」的洗手流程,及搓所代表的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腕」,可以大幅減少手中帶菌的數量,保護自己,也不會讓自己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

2.酒精乾洗手效果有限

酒精乾洗手對很多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並沒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如果單純仰賴酒精性乾洗手,是無法控制病毒的傳播,有時反而因為以為已經洗手過了,而將病毒更不經意的傳播到環境、食物或自己及他人身上。

3.環境的適當消毒

稀釋漂白水做環境消毒是傳統的做法,但要有正確的稀釋濃度,及適時更換新的漂白水溶液及抹布,才能有最好的消毒效果。

市面上有很多新產品,如次氯酸水、病毒崩等乾洗手液,及漂白水濃度計、拋棄式抹布等環境消毒產品,對個人預防及機構控制病毒性腸胃炎都有幫忙,建議可以多加了解,護己護人。(畢翠絲/綜合報導)

請支持風向新聞,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捐款連結: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