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萬芳里要聞

為弱勢兒撐起一個家 萬芳浸信會為愛敞開大門

[adrotate banner="32"]

小光從六歲開始來到據點,從小一到現在國二,從不會控制大小便到現在可以說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音樂幫助他穩定下來﹗他不傻很有反應,音準很準,節奏穩定的旋律,讓他整個人放開了,原本煩燥的情緒獲得紓解。」萬芳浸信會鄭聖惠牧師這麼說。

小光(化名)是個多種障礙的孩子,患有自閉症與妥瑞症,曾在心路接受早療教育,也曾去過安親班,只待了兩天就被業著退費退人,爸爸求助無門,找上社會局後轉介到據點

小光坐不住,一直跑來跑去,需要一個人專門看著他,他生活無法自理,不會說話,常常隨地大小便;長期相處下來,鄭聖惠發現小光對音樂很敏感,聽到音樂身體就不由自主跟著一起擺動。

「小小的夢想能成就大事,只要仰望天父的力量,小小的夢想能改變世界,帶來明天的盼望。」小光拉著鄭聖惠的手說「還要﹗」這首歌的旋律在課後班的教室裡播放了一個多小時,一開始牧師拉他的手搖,後來是他拉著牧師的手搖。

「我是個微不足道的人,也沒啥了不起,但上帝給機會,十幾年來從神學院聖樂系畢業後,走了一條非常不一樣的路,學了音樂輔療,拿了證照,運用在服事中,接觸了身心健康的大人小孩,身心障礙的個案等等,盼望自己的一點點得著,成爲祝福。」鄭聖惠謙遜的說。

連虔誠(右)、鄭聖惠牧師敞開教會大門,照顧社區有需要的人。(圖片來源:翻攝萬芳浸信會臉書)
鄭聖惠牧師(左)、周志萱傳道同心服事弱勢兒。(圖片來源:記者畢翠絲/攝)

每個孩子都是掌舵者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未來人生的掌舵者,但教育資源的不足,影響貧困兒少對於未來的期待與規劃,所幸在萬芳浸信會兒少班的陪伴下,成為改變這群弱勢家庭兒少生活面貌的推手。

萬芳浸信會連虔誠牧師表示,20多年前社區宣教從「照顧弱勢兒」為出發,由於社區裡國宅都是承租戶,流動性大,許多中低收入戶需要幫助,教會在社區認養受助孩童,讓弱勢孩童可以有穩定生活。

十年前連虔誠牧師發現有些孩童放學後無所事事,在外遊蕩,父母們因生活壓力無力提供孩子參加課輔班,也無法在課後陪伴,導致許多孩子在社區晃到七八點,他們看見了兒少的課後需要,開啟了這項事工。

99年以後跟社會局一起合作,成立友善兒少據點。有些家長一開始以為是安親班,把小孩放在這裡一年半後,發現這裡不是以成績為主,目前留下來的小孩約十幾位,從國小到高中都有。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未來人生的掌舵者。(圖片提供:萬芳浸信會)
因為長期陪伴,以及同儕間的良性互動與交流,孩子們愈變愈好。(圖片提供:萬芳浸信會)

兒少班待最久的孩子是小可(化名),目前是大二學生,平日在外地唸書,寒暑假回來幫忙,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區,成為一個良性循環,受助者的能力被開發被擴大,成為助人者,讓社區長出自己的力量。

鄭聖惠提到,「近幾年來,身心障礙者或學習障礙者居多,父母有一方是身心障礙者,孩子是身心障礙或學習遲緩,有的不一定有手冊,但在學校跟不上。」

由於兒少班收的多半是難以管教或是喜愛在外遊蕩的孩子,教會內部出現不少反彈聲浪,「師母,妳真得要做這件事嗎?當心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有人真的因此離開教會。

走過艱辛走過低谷,鄭聖惠說:「也曾經灰心沮喪地想轉介出去,擔心孩子惹事生非,或帶壞原本就在教會的孩子,話鋒一轉,「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家庭的照護下成長,當家庭關係不穩固,這些孩子需要有人幫忙,重新撐起一個家,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還有誰能幫助這個家庭,於是堅持下來!」孩子需要的是「關係」的建立,關係建立後帶來信任,也帶來轉變;這些年來因為長期陪伴,以及同儕間的良性互動與交流,這群孩子愈變愈好。

為弱勢兒撐起一個家

萬芳浸信會兒少據點由連祈生(右)及周志萱傳道夫婦接棒。(圖片來源:記者畢翠絲/攝)

小光的家裡狀況一直不平靜,小光曾經把外公從樓上推下來,也會打人。「老師耐心陪著他,現在這個孩子會說話了。」他被醫學判定為大腦區域不佳影響口語表達,在接納有愛的環境中,小光上了五六年級後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寒假期間都待在據點,理解力大大開竅,上次有人要到辦公室找東西,他突然說「到師母辦公室找找」,讓教導團隊既吃驚又開心。

小光的媽媽是強迫症,近幾年症狀越加嚴重,小光爸爸要顧小孩和太太,前些陣子甚至動念想要一了百了;鄭聖惠鼓勵他「孩子長這麼大,也是因為你的努力」,讓爸爸比較有勇氣走下去。

小光爸爸曾經眼眶泛淚表示,「我有任何需要時,只有你們幫助我!」牧師常常帶他禱告,試著把一切的事交託給耶穌,信靠祂!爸爸目前時而軟弱時而剛強,但看到孩子的改變與成長,爸爸的心也覺得安慰。

現在兒少據點由連祈生及周志萱傳道夫婦接棒!連祈生高中時便決定讀社工,小時候跟著父母在教會中成長學習,泡在「施比受更有福」的氛圍中;「耶穌常常跟弱勢的人在一起,我們要跟著耶穌的榜樣行。」連祈生說。

連祈生、周志萱在神學院認識,兩人價值觀相似,有相同的心志,他們認為除了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陪伴;打開教會大門,幫助有需要的人們,讓陪伴成為一段愛與充滿意義的關係。

風向新聞祕書長曾獻瑩(右)帶領團隊走訪萬芳浸信會,了解教會如何在社區幫助弱勢孩童。(圖片來源:記者畢翠絲/攝)

(記者畢翠絲/採訪報導)

關注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議題,人物深度報導與地方大小事。

記者畢翠絲本月收到贊助金額 NT$0,今年收到贊助總金額 NT$0
電子報追蹤訂閱人數:40,560。

鼓勵畢翠絲,告訴她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捐款支持記者畢翠絲

訂閱風向新聞記者電子報﹙畢翠絲﹚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