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城鄉差距大 偏鄉學校資源少問題多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世界展望會提供

記者馮紹恩/台北報導

立委林淑芬日前針對163所大專院校進行「弱勢族群比例」統計調查,其中弱勢學生比例「最低」的國立陽明大學與「最高」的和春技術學院,兩者竟相差逾24倍。偏鄉中的學生家庭多為弱勢家庭,當偏鄉教育的現場遇到師資不足,為了聘到老師降低標準,又面臨應徵教師的品質問題,還有偏鄉學校辦學績優、結果學生回流碰到校舍不足,教育局處因少子化也很難同意興建新校舍;偏遠地區的學生上下學交通也是一大問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陳鐵虎說,「屏東、雲林、嘉義的家長都有特別表達偏鄉教育的問題。」

偏鄉教育的問題首先有師資流動率高,流動率太高變成很常在找代課老師,造成課程無法連接,「最直接受害的就是孩子的教育權。」陳鐵虎說,偏鄉地區的資源很少,縣市府財政匱乏,「有個鄉下地方,本來家長都把孩子往外送,但當地的校長辦學成功,家長開始把孩子往回送,「卻發現教室不夠了。」但當地的教育局卻認為,現在少子化不願增設教室,「教育部不太重視這一塊。」

學校卻成最遙遠的距離

倘若一個鄉只有一間國中,幅員廣大,學校到鄉里間沒有交通車,陳鐵虎說,「孩子的上下學會受到很大的考驗,父母要怎麼把孩子送到學校?」家長們希望教育部能夠列專案,編補助給偏鄉學校的交通車,讓家長可以順利把孩子送到學校。偏鄉教育的另一塊問題,是教師身上背負許多行政職責,陳鐵虎表示,「偏鄉教師的流動率高,老師又少,再加上各地來的訪視又多,讓老師沒有空備課,學生教育的品質就受到衝擊。」

有些偏遠的地方,交通距離一、兩個小時,怎麼處理呢?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監事長王立昇說,「可能就要在學校建立宿舍,讓學生能夠在那裡好好讀書。」對於偏鄉教育的種種問題,王立昇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可以發給偏鄉學生教育券或者設立教育基金,讓他們選擇合適的學校就讀。」除了就近入學的選項外,若學生成績較好,他們也能靠著教育券補助,前往外地上學。

併校不簡單 文化保存多面考量

台灣未來走向無可避免的少子化趨勢下,各地學校的併校成為流行,但某些併校的考量不應只從人數考量。王立昇表示,應從多方向考量,像是文化背景,「例如葛瑪蘭文化的學校,應該做個案處理,不應該是單從人數少。」但家長們也認為有些學校「該併還是併」。對於像葛瑪蘭學校的教師聘任,王立昇提出另一個問題,「希望部分師資聘任資格能夠開放,不一定要有教師資格才能擔任老師,像是技藝上的老師,編織技藝等文化特殊技藝,否則會找不到老師,文化就失傳了。」但是對於偏鄉教育的品質依然要保障,現在有許多偏鄉的教師資格不斷開放,到最後只要大學畢業生就可以擔任老師,這也讓學生教育品質堪憂。

根據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的紀錄,22日教育部長吳思華面對偏鄉教育的問題,他說,「偏鄉教育亦必須要趕上時代,給予每個孩子充分的照顧,給予偏鄉支持。」並提及在三月份時,教育部宣告偏鄉教育的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教師安定,第二個是行政減量,第三個就是教學方法彈性調整與創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