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會要聞

專家:討論少子化除了發錢,更應注意女性需求

[adrotate banner="32"]

台灣政府在討論少子化問題時,除了發錢,是否更該先注意女性的需求?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發表文章指出,女性不單單只是孕育新生命的載具,希望台灣能像紐西蘭一樣,讓每一個家庭都有更廣的公共資源好好育兒。

施麗雯指出,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近日結束產假開始上班了!Ardern說,自己的狀況不特別,就像所有尋常的父母一樣身兼多職而已。然而,社會對她如何兼顧元首與母親身分的質疑,已經道出,當代社會仍充斥的對女性刻板的性別期待。

施麗雯在文章中提到,Ardern從懷孕、當選總理、生產、請產假,短短幾個月經歷了當代職業女性懷孕生子可能會有的生命歷程;和台灣不同的是,台灣女性的產假短、育嬰假申請極大比例都是女性,而且有許多女性請完育嬰假後就回不去職場了。這些都是因為,台灣缺乏像紐西蘭完善的父母育嬰假支持與性別平等的概念。

另外,施麗雯也曾在去年以《台灣女性勞工需要更長的產後假》為標題投書媒體,她說,懷孕和生產是人生大事,也是一個女人成為母親的過程。暫且不論8週的時間是否足夠讓女性恢復身體狀況,更想討論的是,勞動部是否知道女性生產後,不是每天臥床休息那麼單純,面對剛誕生的新生命,必須不分日夜的餵奶、睡眠不斷被打斷,幫嬰兒洗澡、換尿布……,這種無止盡的疲勞轟炸,才是產後女性的真實生活。

她在文中寫道,國際勞工組織的母親保護公約,建議女性勞工的產假至少要14周。在185個會員國家中,有53%的國家(98國)提供至少14週的有薪產假,這才是所謂的「國際標準」;若再以丹麥為例,丹麥的女性不僅產後享有14週的產假,生產前還另享有4週的「懷孕假」,以讓女性懷孕期間到醫院產檢,或因身體不適可休假;其伴侶在產後也有2週產假,共同面對新成員加入的生活。這些隨著懷孕和生產而來的休假政策,是以孕產婦為主體進行思考,理解女性的需求,而非從資方出發的考量。這些以女性為中心思考的勞動福利才是促進女性勞動參與的主要條件。

施麗雯也指出,當台灣社會開始出現育嬰假延長的討論,或是育嬰留停補助再增加(現為六成薪),就會出現「育嬰假越長,反而越容易讓女性回不去職場」論點,暗示女性育嬰假應以半年為限,才「回得去」,但各種統計資料明白指出,即使台灣有薪的育嬰假只有半年,女性勞動參與率依舊大幅降低。

她認為,對於育嬰假的檢討除了時間長度、補助高地,政府更該檢視,是否能提供台灣女性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和友善的育嬰環境(數量足夠且高品質的公托、公幼),並以實質政策鼓勵男性參與育兒。

施麗雯說,政府應該以正確「國際標準」和「醫學角度」重新檢視台灣產假,更該正視女性勞工的現況與需求,推動完善的育嬰假政策,建立一個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讓生育後的女性能夠安心選擇在家育兒,或是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畢竟有得選擇才能做出適合個別家庭狀況的好選擇。

(李遊博/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