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調查:青少年被霸凌因「個性」、「身材外貌」比例最高

[adrotate banner="32"]

親愛的家長們,是否留意過你家的孩子在學校可能遭受霸凌?根據一份最新的調查顯示,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3人曾被霸凌,或是看過霸凌,其中,又以言語霸凌最嚴重,比例竟高達86%!

台灣國際兒少人權促進會近日發表「2019青少霸凌大調查」的問卷結果,調查的樣本涵蓋99所學校、共計回收1,205份問卷。調查顯示,有30.58%的人曾經被霸凌,或是曾看過或聽過身邊的人被霸凌,換言之,每10個人就有3個人有被霸凌或看過、聽過霸凌的經驗;其中被霸凌的類型,以言語霸凌佔86.3%為最多,其次為肢體霸凌70.8%、關係霸凌67%、網路霸凌18%及性別霸凌13.6%等。

台灣國際兒少人權促進會家長顧問張安慈表示,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學的12~14歲少年自己親身經歷被霸凌的比例是13%,比預期中還低;值得留意的是,被霸凌後,仍有2成的人憂鬱退縮、害怕交朋友,甚至有自殺的意念、或是更為奮發向上等兩極化的反應,另外還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在被霸凌後,會拒絕上學、或是出現自傷行為、經常作惡夢,或在被欺負前,就先下手為強等。

探究遭到霸凌的原因,以「個性因素」佔最高的比例,達59%,其次是「身材外貌」佔49.5%,另,「衛生習慣問題」則佔27%,顯示青少年在社交能力、個人的自我形象、價值感等品格教育,仍可持續加強。

此外,「被人緣好的人討厭因此被霸凌」、「表達不同意見被霸凌」等,也有20%的比例,可以看見人際關係的影響力、表意權受到尊重的重要。而當看到或聽到被霸凌的事件,高達7成的青少年,會假裝沒看到或聽聽就好或不知道怎麼辦,凸顯防霸凌的教育仍有待持續努力。

MAC品格籃球創辦人彭柏霖分享,他國小就經歷被霸凌,但這些經歷使他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說:「我認為解決霸凌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跟愛,因為我相信孩子們有自癒的能力,而當他們在愛中被恢復之後,他們可以起來去陪伴那些正在被霸凌的人!」

另一外高中社團輔導吳丞治分享他過去被霸凌的經驗,他說:「因為這個過程,讓我更學習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也能幫助到曾經跟我一樣處在類似狀況的人。」

特教老師同時也是青年輔導的馬安妮,則分享:「如果時間倒流,我希望看到或聽到我被霸凌的人可以不是袖手旁觀,可以稍微關心或支持我一下,不是說:『不要理他們就好了』。」

面對霸凌,家長、學生該如何反應呢?臨床心理師洪瑞端建議,當孩子發生被霸凌的情況時,家長可以先不帶批評地聆聽,並且避免責怪被霸凌的孩子、或是找對方算帳、忽略孩子的求助等等,先關切孩子身心狀況,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負責的表現,接著,可以與學校老師聯繫,討論幫助孩子遠離霸凌的辦法。洪瑞端說,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分享生活點滴,培養孩子的正義感,避免孩子成為霸凌兒童或冷眼的旁觀者。

對於被霸凌者,洪瑞端也提供幾個回應撇步,像是遇到被嘲笑或欺負時,青少年可以溫和但堅定的拒絕對方,例如:「我不喜歡這樣,請你停止。」並且平常就多練習幾次,另外就是避免落單。面對青少霸凌的現況,洪瑞端說,關心兒少、拒絕霸凌,接納、關懷、互相尊重,應是基本的基調。(李遊博/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