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要聞

不吃米飯「變胖」又「傷身」!  還有6大副作用

[adrotate banner="32"]

很多人因為怕胖會刻意避開澱粉食物,尤其是米飯。近20年來,米的消耗量減少了一半,大多被小麥製成的「麵食」取代;但小麥所含的「麩質」,卻容易引起腸胃道發炎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胃食道逆流。

許多民眾認為一旦吃進碳水化合物,讓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上升、脂肪堆積就會發胖;其實不然,要維持正常身體運作,每個人一天需約100公克的葡萄糖或澱粉,大約一碗半的飯量。

一張圖解析,不吃米飯的6大副作用

(圖片提供:TVBS)

中醫師陳峙嘉提到,門診時最常聽到的就是「我不敢吃飯」、「吃飯會胖」!這樣的觀念,反而可能會越減越肥。陳峙嘉解釋,人活著就是要有”穀氣”, 穀氣源自於穀類,不吃飯減肥可能一開始會瘦一兩公斤,一旦時間久了,導致穀氣不足,身體就會使用備用的脾氣,脾氣一虛,消化代謝變慢就不容易瘦。

脾氣虛也會讓氣血跟著虛,造成「月經量變少」,再加上身體能量不夠,造成「子宮收縮不足」,有血擠不出來,經血排不乾淨,就有「可能不孕」。

如果想要透過避開攝取澱粉,大量吃肉和蛋白質減重,營養師李婉萍提醒:「不吃飯,只吃肉類和蛋白質,問題更大!」因為肉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若吃太多又忽略油脂問題,就容易造成壞膽固醇上升,而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也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提高罹患尿酸與腎結石的機率。

食用小麥製成的食物取代米飯的人越來越多,因此米食消耗量逐年下降,其他澱粉類以及其他食物消耗量卻增加。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建議,比起麵食類,盡量吃米飯類的製品比較好!

因麵粉裡含有「麩質」,亞洲人對麩質過敏比例較高,是一種隱性的過敏原,再加上麵食類的麵粉需要有漂白、添加劑、改良劑、鹼水等加工製成,過程可能有營養成分流失,但米飯製程的方式較單純,比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

(圖片提供:TVBS)

有些糖尿病患者看到米飯就避之唯恐不及,但米飯比麵食更能控制血糖穩定。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雖然有糖尿病家族病史,但卻被稱為台灣最愛吃米的醫生!靠著吃米飯跟原型食物,再加上三餐控制得宜,至今沒有糖尿病相關問題。

洪建德表示:煮好的白米,放冷一小時後就會出現抗性澱粉,升糖指數比糙米還要低,血糖起伏穩定,這是經由2000多人的試驗,能達到緩解不用藥的效果。而米飯不只白色,有色的「補血米」還可幫助養氣補冬。

紫米與黑米都屬糙米類,都含有微量營養素對人體好,不過,李婉萍提醒,腎功能差的人,要切記有色的米不能吃,因為微量元素代謝有障礙,反而造成腎臟負擔,只適合吃白米。(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圖片提供:TVBS)
關注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議題,人物深度報導與地方大小事。

記者畢翠絲本月收到贊助金額 NT$0,今年收到贊助總金額 NT$0
電子報追蹤訂閱人數:40,560。

鼓勵畢翠絲,告訴她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捐款支持記者畢翠絲

訂閱風向新聞記者電子報﹙畢翠絲﹚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