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同志非天生!科學家:沒有與同性戀相關的單一基因

[adrotate banner="32"]

1993年,美國科學Deam Hamer家宣稱發現了「同性戀基因」,引起同性戀是否為天生之激烈辯論,而同志強調他們天生為同志,不可變。不過,一項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遺傳研究顯示,並沒有同性戀基因這種事,人們被同性給吸引,是由許多不同基因及環境影響所形成的。

根據BBC報導,一份取樣自「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及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與我」(23 and Me)採集近50萬名來自英、美成年人的基因資料進行分析。

科學家將有無和同性發生過性行為者,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受測。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FIMM)生物學家根納(Andrea Ganna)表示:「我們掃描整個人類基因組,發現5個基因標記明顯與「曾與同性發生性行為」呈現正相關。其中一個是與嗅覺相關的生物途徑,還有與另一個性激素相關,這些各自產生「非常小的影響」,且在自我回報有同性性行為者中,僅不到1%的人有這種變異」。這是因為,一項行為通常是成千上萬個基因所產生的集合性總體結果,個別基因的影響微乎其微。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在同性性行為中起作用的基因,與其他特徵相關的基因部分重疊,包括某些冒險行為和精神病。「23與我」的科學家瑟拉.龐蘇提(Fah Sathirapongsasuti)表示,同性戀是父母養育方式、環境和遺傳學之間復相互作用而成。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成員納勒(Benjamin Neale)表示:「沒有單一的同性戀基因,同性行為是源於不同基因組中眾多小基因的交互作用。遺傳學僅能解釋同性性行為的8%至25%。因此要從基因中,預測個體的性傾向是不可能的事」。

倫敦大學學院UCL遺傳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柯提斯(David Curtis)表示:「這項研究清楚地表明,沒有同性戀基因這樣的東西」。

有文章指出,這研究打破了同志為天生之迷思,沒有科學依據將同性戀視為一成不變的特徵,因為這顯然是違反自然的,因為人非生而帶有同性戀基因。也因此,同志也無權以他們是生而為同志無法改變為由,被賦予特殊地位,和額外的法律保障。(吳雯淇/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喜歡這篇新聞嗎?

捐款支持風向新聞


或是,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