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耳鳴知多少?認識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耳鳴

[adrotate banner="32"]

圖片來源: 123RF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耳鳴是一種自覺症狀,通常病患聽見持續高頻(例如:蟬叫聲)或低頻(例如:機器轉動聲)聲音。還有一種耳鳴是聽到血管搏動聲音(頻率和心跳一樣,規律的呼呼聲或咻咻聲),稱為脈動性耳鳴,那就要小心了,這是腦部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耳鳴。

一位50多歲的女性,長期以來因為耳朵裡面都會聽到規律的咻咻聲,導致睡眠品質低落。在今年初發現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大,之後也開始出現眼睛腫脹,於是前往求診。醫師以未施打顯影劑的磁振造影(MRI)檢查診斷出竟是「內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還好經過頸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確診、接受治療後,該名婦女術後症狀消失,且傷口微小,從住院治療到出院僅約六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線診斷科主任呂岳勳指出,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引發原因很多,常在頭部外傷患者發生。因為受傷時,顱內的內頸動脈破裂,動脈裡的血液就會流到旁邊的海綿狀竇,因此稱為「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

其他原因也可能是小中風後血管重新生長,或其他不明原因。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的症狀包括:眼靜脈壓力變高、造成眼睛附近的血流回流不良,眼睛結膜紅腫,嚴重者會眼球突出、甚至視力障礙,最後壓力持續增大可能也會造成後面腦部的水腫,甚至還會出血性腦中風。

呂岳勳將該症狀表列如下:

  1. 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
  2. 脈動性眼球突出
  3. 眼眶雜音及耳鳴聽到規律的咻咻聲
  4. 感覺有如內部腫脹的頭痛
  5. 複視,眼球轉動受限
  6. 青光眼、角膜炎、視網膜及視神經的缺血,並造成視力受損,此時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約有90%會失明)。

海綿狀竇因為裡面有四對腦神經,而且接收整個腦部與臉部的靜脈回流,所以一旦局部壓力增高造成血液回流不良,就會隨著廔管的嚴重程度發生以上症狀。輕微廔管可以在幾個月內有機會自行恢復,但是瘻管大到一個程度之後,就無法自行關閉,此時沒有進行治療的話,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廔管附近血管不正常分佈狀況也會越來越複雜。

呂岳勳表示,在診斷上,不需施打顯影劑的磁振造影腦部血管造影(MRI+MRA)是一個適合的影像初步檢查。如果在磁振造影腦部血管造影上看到不正常顯影的靜脈,就可能需要住院安排血管攝影做確切診斷。血管攝影為侵入性檢查,可以確實看到瘻管相通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並訂定治療計劃。確診後同樣從腹股溝經股動脈及股靜脈將金屬線圈(GDC)植入腦部血管或靜脈竇來關閉瘻管,以改善症狀。此治療必須經由神經放射醫學會認證領有許可證書的醫師來施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投稿請寄:
[email protected]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