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性教育專題/鼓勵實驗同性親密行為? 國小師轟性平教材

[adrotate banner="32"]

翻開國民教育課本,出現不少同志內容,曾任國小教師的潘紫燕認為,這對性健康而言,殊為不妥,她認為台灣的性平教育,不應過度著墨在同志教育上,因為青少年有同性性行為,比異性戀性行為,還要更危險,除性傳染病風險高二十倍以上,更有其它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於女女性行為方面,潘紫燕舉澳洲Alice Springs醫院的Katherine Fethers博士,歷時八年的研究為例,在約14,000名14歲到78歲的女性中,其中有1,408名(約10%)婦女與女性發生性行為。結果發現雙性戀女性比異性戀女性,更容易注射毒品,與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發生性關係,並且在其一生中有超過50名男性性伴侶。 他們也更可能為了錢而進行性交易;雙性戀女性易感染B型肝炎和C型肝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存在於三分之一的女同性戀中,比異性戀女性高。

在男男性行為性病方面,潘紫燕表示男男性行為是一個性病高危險的群體,除了某些同志的性行為活躍,性伴侶多,還有一部分是因特殊的性愛方式,以及男性直腸壁結構與女性陰道的巨大差異,導致同志性愛傳染疾病的機率,遠遠高於異性性愛。包含愛滋病、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尖銳濕疣,都有傳染風險。

潘紫燕指出學者認為同性戀並非天生、性傾向可以轉變。Diamond博士的研究,女性的性傾向變動是可以「觸發」(triggered)的,對女孩子來說,之所以會意識到同性吸引力,不是因為先發現到自己受同性朋友吸引,進而對自己的性傾向產生懷疑;而是因為環境或他人影響,先懷疑自己的性傾向,才刻意感到受到同性朋友的吸引。所有的女孩子(男孩也是)都會經過一段時期,不喜歡異性,這段期間許多女孩都會有特別親密的同性友誼,甚至產生女同性戀情。

男同性戀方面,這方面的研究資訊尚不充分。潘紫燕提出有些人選擇改變。2001年創立「美國同性戀青年」的Michael Glatze在2007年起,確認他不再是同性戀者。當Glatze被問到他會對那些認為他背叛的同性戀青年說些什麼,他說這是一個癒合過程…..同性情感須要被修正,那麼就修正。另有人把「被同性吸引」看成個人的一部分,但選擇不用接納且不成為同性戀。

最後,潘紫燕以Grossman醫師書中的話做結語,「將性傾向浪漫化,並鼓勵實驗同性親密行為,對青少年來說很危險,切不可再如此玩火。尤其是同時與兩性的性行為,請告訴他們,性行為不必然有助於弄清自己性向的事實。」學校及家長應該協助青少年找到穩固、恆常的自我認識,這樣青少年才能不疑不惑、確認自己是誰, 而邁向成年期的各種挑戰。

(江呈亨/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