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愈來愈寂寞?同志權益為何沒能治好同志的孤獨感

[adrotate banner="32"]

美國最高法院2015年開放同性婚姻後,社會對其支持度也從1996年的27%提升至2016年的61%;台灣今年5月開放同性伴侶登記結婚,同志法律地位和社會接納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同志社群圍繞在憂鬱孤獨和藥物濫用的話題卻仍揮之不去。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有研究顯示,同性戀比異性戀者更易自殺,比例高出2至10倍;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也高出2倍。最近針對紐約男同的調查也指出,4分之3的受訪者有焦慮及憂鬱症,也有藥用濫用、酗酒等高風險行為。一名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的男同志告訴研究人員,他不是不知道如何拯救自己的生命,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拯救。

研究同性戀與異性戀心理健康差異的紐約大學研究員克里斯多夫‧斯特拉斯(Christopher Stults)表示,婚姻法律地位的變化,對某些男同性戀者而言是進展與改善,但對其他人來說還是存在失落。「就像是,我們有了法律法地位,但還有某些尚未實現的事。」

事實證明,這種空虛感不是美國同志獨有。2001年開始,荷蘭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男同性戀受情緒困擾的比例仍比異性戀男子高出3倍,而自殺的比例更是高出10倍。

瑞典1995年實施「民事結合」、2009年後開放婚姻權利,但同志婚姻自殺率仍比異性戀婚姻高出3倍。這些數據都得出了相同結論,儘管同志權益有所改善,但多數同志仍過著高度危險及疏離的生活方式。

溫哥華卑詩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員特維斯‧薩爾韋(Travis Salway)在過去5年中,試著找出同性戀者仍持續自殺的原因。他說:「過去困擾同性戀者的問題是躲在櫃子的孤獨感。但現在有數百萬同志已經走出櫃子,卻還是面對著相同的感受。」。

過去同性戀傾向不容易被接受,許多人被逐出家庭並受到社會譴責,因此自殺和憂鬱症比例自然居高不下。但他發現,不只精神困擾,男女同性戀者在心血管疾病、癌症、泌尿功能、性功能、過敏和哮喘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發病機率。加拿大有越來越多的男同性戀者以自殺結束生命,甚至高於因愛滋病死亡,而且已經好幾年是如此。

芬威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學家艾力克斯‧基羅里安(Alex Keuroghlian)說:「我們在從未遭受性侵或身體虐待的男同性戀者身上,發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狀群的情形。」他補充,最奇怪的一點是,大多數同志並不認為是症狀。

研究人員以「弱勢壓力」來解釋這種現象,最直白簡單的定義是:作為邊緣群體的成員,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像是在工作方面表現不佳,會擔心別人把矛頭指向性別,即使他人沒有直接羞辱,但會因為過度考量而受到傷害。

對其他弱勢族群來說,生活在與自己相似的社區中,確實能降低焦慮和憂鬱症機率;但對同志而言,效果似乎正好相反。一些研究發現,同性戀社區在高風險性行為和藥物濫用機率更高,花更少時間在社區活動上。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同性戀社群關係越密切的男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感情關係越不滿意。

魯大學研究壓力的研究員約翰‧帕肯基斯(John Pachankis)指出,根本原因在於「群體內部歧視」,比起被社會多數拒絕,被同類一腳踹開,對心理造成更多傷害。

帕肯基斯表示,經過長年累積的情緒迴避,許多同性戀者「其實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這種情感上的分離普遍存在,許多與他合作的人從未意識到自己究竟在追尋什麼,也不懂得或害怕拒絕恐懼。目前他已進行「同性戀認知行為療法」3個月,已明顯降低同性戀者的情緒障礙。(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