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提前準備!享受樂齡 高年級生愈老愈有味

[adrotate banner="32"]

2030年將有34個國家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位就有1位老人。台灣去年已進入高齡社會,2026年更將步上超高齡社會。董氏基金會針對中老年人調查發現,近4成沒規劃退休生活,且感到最欠缺的是經濟能力、身體狀況和沒有運動習慣。

董氏基金會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進行「50歲以上民眾退休及老年預備的需求現況」調查。結果發現,近8成受訪者有意識自己已屆退休(老年)年齡,但近4成民眾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今(10)日在記者會表示,調查發現,6成受訪者情緒狀態穩定,但有11%的人是嚴重憂鬱到需要尋求醫療協助。調查也發現,開始參與各種退休生活或課程的女性比率高於男性;近半年每週運動頻率愈高者,會愈覺得自己快樂,甚至是「非常快樂」。可怕的感受,是「孤獨」跟「沒有成就感」。

葉雅馨說,受訪者認為,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依序是「良好身體狀況」「穩定情緒狀態」「保有人際互動」;但目前最感欠缺的是「經濟能力」「身體狀況」「運動習慣的建立」。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臨床上有許多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個案都是發生在退休之後,很多人覺得退休後自然會找到事情來做,但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加上壽命延長,要面對的是很長一段的空白,若沒有調適好很容易陷入憂鬱。

蔡佳芬建議,陪伴者可從長者的語言及行為兩方面來觀察,當長輩常常覺得自己沒用、沒朋友;或一直抱怨身體疼痛、對什麼活動都不感興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等,就是重大警訊。

葉雅馨說,當有意識到退休時,就應開始準備,而不是等到年紀大了才開始煩惱。許多長者普遍憂慮經濟狀況,就要儘早規劃。過去很多人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這已經是錯誤觀念,應有老年後要獨立生活的準備。

蔡佳芬表示,長輩持續保持跟別人有往來,是很好的抗憂鬱良方,可以不斷認識新朋友,將過去的經驗幫助別人。積極建立交友圈,日後可當志工,再次追求個人價值及成就感,找回被需要的感覺。

董氏基金會推出兩本關於退休規劃的書,一本是《樂齡圓夢實踐家》,一本是《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提供民眾計劃未來、享受樂齡生活。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